【科學史沙龍】SDG6 淨水衛生:臺灣水資源的過去與未來

飲用水是我們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一旦身體失水超過20%就會有生命危險,此外,水源的乾淨與否也與民眾的健康息息相關,例如痢疾等疾病的傳播皆與水源的汙染有關,因此聯合國便將永續發展指標中的第六項訂為「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臺灣的民生用水十分仰賴地下水,也因此產生不少圍繞著地下水的議題,像是地下水汙染、超抽地下水、地下水取用分配爭議等。今天的科學史沙龍特別邀請了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何俊頤研究學者,分享臺灣地下水的過去與展望。

Read more

OpenAI肥皂劇幕後:理念、利益、管制前景

有在關心AI領域相關消息的人應該都知道「OpenAI」執行長與董事會的攻矛盾防之戰,相信不少人吃瓜吃的很開心,但…這可不是單純一家公司權力內鬥的八點檔連續劇,更深入剖析就會發現,它的背後其實是兩股理念勢力間的角逐。它不僅涉及AI發展的步調、金錢利益的往來,更影響著政策制定者對於AI管控的收放。在這雲譎波詭的AI領域戰場上,牽一髮而動全身,誰知道下一場風暴何時會來臨呢?

Read more

古代的彗星觀測與甲骨文的「帚」與「彗」字

彗星是太陽系的成員,主要由冰、氣體及些許的岩石、塵埃所組成,觀測上主要可見彗核、彗髮和彗尾三部分。彗星以離心率較大的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每接近太陽一次,便會逸失掉部份物質。中國目前最早的彗星圖繪發現於湖南長沙西漢初年馬王堆三號墓的「天文氣象雜占」帛書,上頭可見二十九種形態各異的彗星,是古人對彗星的細微觀測長期成果累積。正史中年代最早的彗星觀測時間則為公元前613年。彗星又俗稱掃帚星,但甲骨文的帚字並不作彗星或掃帚義,甲骨文的彗字主要作除義解,是否表彗星義目前仍有爭議。

Read more

【探索30-4】建築業的數位與綠色轉型

「建築」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從最遠古的疊石架屋,儘管依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如此簡陋,但對當時的人們而言,它就是構築起來的一方天地,帶來安定的力量,生活也圍繞在其周圍。既然建築物本身是帶給人們安定力量的泉源,那麼在構築的過程中的各個細節自然馬虎不得。而且隨著時代的改變,大眾對於建築的功能有了更多的期待與需求,因此建築技術自然也更精益求精。如今的建築,不僅是構建安定空間的水泥叢林,更是智慧生活、節能減碳的各項技術匯聚而成的心血結晶。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就讓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帶大家走進水泥叢林中的綠色智慧天地吧!

Read more

大人如何理解孩子說的話:語音模型與牙牙學語

小朋友說話的奶音是否常常讓你聽到融化呢?但是為什麼明明發音不標準,大人們卻還是能夠理解孩子們說的話呢?而且如果孩提時代說話不標準的話,我們到底是怎麼學會標準語言的呢?有沒有可能透過數學模型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人類語言學習的祕密呢?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SDG4&10 優質教育&彌平不平等:職業學校的反思〉

教育啊教育,俗語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眾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歷史上也有不計其數的人舉著教育的旗幟,呼喊教育改革的聲音震天價響。回顧臺灣的高教發展史,繞不開的兩個議題便是技職教育與偏鄉教育。本講講座將透過簡介職業教育的前世今生,以及瞭解偏鄉教育的特殊與需求,進一步瞭解當今所面臨的問題,並討論可能的解方。

Read more

【人物專訪】實作派知識詠唱師——專訪李怡志教授

在資訊、AI議題中活躍的李怡志教授,頻繁地在網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只要有新的網路服務、新的功能出現,他就會前往嘗試。對他來說,網路並不是經營自己的地方,只是他的遊樂場。回顧過往,他的人生歷練十分豐富。從高中起,他的學習就不止於課堂老師的授課,更多是來自閱讀、自學。對於所追逐的目標,他也總是奮鬥努力、永不放棄,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他所投入的教學現場。或許正因為他「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他對於「所做的事」總是充滿熱情、做到最好。

Read more

你越強,AI對你的衝擊反而越大?兩份最新研究告訴我們誰受益誰受害

面對人工智慧衝擊就業市場,不少人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應該不少人會告訴你,只要你具有專業領域的頂尖技術,那麼就不用怕被取代了。但……真的是這樣?美國的團隊透過分析研究平臺上的數據發現,在寫作與校對、繪圖產業中,頂尖工作者的工作流失量、報酬量的降低幅度,甚至比其他人還要高。這難道表示,專業技術不再重要了嗎?其實不然。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你具有「拆解問題」、「善用AI、與AI分工合作」來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時,在未來將具有更好的競爭力,也不用擔心會被AI取代。

Read more

古文字中的「晶」、「曐」、「曑」與滿天星斗

甲骨文的「晶」字最初可能由三個圓圈所構成,若參考甲骨文的「日」字,可理解「晶」字的造字創意可能為天上的星斗。甲骨文中與「晶」字相關的是「曐」字,造字創意除了聲符「生」之外,還有圓圈(或方框),可能是義符表天上眾星。學界過去曾認為「晶」、「曐」二字在卜辭中意思均表星斗無別,但後來已確認「曐」多應讀作「晴」,表「星見天晴」,而「晶」才是「星」的初文。商代晚期金文的「曑」同樣以「晶」為構形元素,造字創意應為星光。

Read more

【探索30-3】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教學的變革:ChatGPT,教與學的陪練員?!

2023年,生成式AI橫空出世,激起的人工智慧火爆新浪潮至今依然波洶湧,因此許多人將今年稱為生成式AI元年,這不僅標示著我們邁入了全新的世代,也表示這個世代以後的人們,必須學習與適應和人工智慧為伍的生活,如何教導學生習得正確使用AI的技能以及使用方式將顯得格外重要。社會上常常將焦點聚焦於AI在教學上帶來的弊端,例如論文寫作使用生城式AI是否合理,但我們是否能夠看向另一方,它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工具無好壞,只看使用者如何利用。AI在教學現場帶來的利與弊,值得我們好好討論。

Read more

【好書推薦】約蘭德.斯特蘭格斯&珍妮.甘迺迪《智慧妻子:Siri、Alexa與AI家電也需要女性主義?》》

你家也有智慧妻子嗎?智慧妻子指的是那些「希望」它能承擔起傳統上,要求「妻子」這個角色必須負責的相關家務勞動的智慧科技,還有那些被使用者視為智慧妻子的智慧科技,又或者是大眾文化影視作品當中扮演妻子的仿人物體。這本書將透過不同類型的智慧科技產品、不同角度來剖析當今社會對於「智慧妻子」的設計與期待,是否只是將現實社會的權力壓迫、性別刻板印象複製到人工智慧領域?並透過將各個經典案例抽絲剝繭,企圖從當中找出幫助智慧妻子拋棄陳舊的性別刻板設定的方法。

Read more

【探索30-2】紡織品的應用與製程研發

從萬丹紅豆餅商標註冊的經驗談起,黃博雄揭示自己不怕犯錯、持續閱讀、累積創意的生命哲學。這一哲學深深貫穿他的紡織產業,透過自我實踐與修正,黃博雄屢次將研發產品投入國際競賽,除了檢證實力、汲取經驗,也看見更多不一樣的需求與創造可能。如同黃博雄反覆提到的「韌性」,屢敗屢戰的重要性不亞於獲得勝利,這正是他在紡織產業與自我人生努力不懈的目標。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SDG1 消除貧窮:貧窮可以用科學解決嗎?〉

根據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消除貧窮包含了降低貧窮人數、推動全民保險、保障弱勢族群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權益,以及提升貧窮族群災後復原的韌性和能力。貧窮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不能單純透過科技解決。要解決貧窮,必需要先認識什麼是貧窮?如何瞭解貧窮?對症之後才能下藥。在這樣的脈絡下,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和社會系黃克先教授,帶我們從總體和個體經濟學思考貧窮的定義,以及討論「無家者」的生命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