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氣感應與傳統風水文化

分享至

 

人類自環境中取得能源,加以利用累積成文明,文明和歷史則反映了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傳統的風水在當代意義討論中,也可以從空間、地方、環境與人的關係切入,不論是人類所處的自然空間中,或人、建築與環境彼此之間的空間配置,都影響人類觀看世界的角度。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邱博舜名譽教授,以耳目一新的「傳統風水」主題,討論這個文化現象從何而起,又在當代生活中,遺留下了哪些痕跡。

講師|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邱博舜 名譽教授

撰文、整理|何郁庭

傳統風水最重要的理論:氣與感應

建築背景的邱博舜教授,研究專長包含西洋建築史論、建築史學與堪輿學,雖然長年研究風水學問,但演講的一開始,邱教授便先和現場的聽眾聲明,自己並不是風水師,也不替人看風水;他是以文化角度看待傳統風水,而這項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講座的主題——氣感應。

氣感應理論與風水詞意的界定,最早可源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此書精要地說明風水格局的四科(龍、砂、水、穴)與四靈(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概念,可以說是風水學問的起點。中華文化中「氣」的概念相當廣博,而本次以《葬書》系統中的「氣」加以闡述。

從《葬書》「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且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爲生氣。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兩段描述中,點出了風水和氣的界定,同時記載古人對氣流動方式和儲存載體的理解。

在氣以外,另一個影響風水的重要概念是「感應」;關於感應,《葬書》內的文字也有所說明。「葬者,乘生氣也。」可謂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同時也是古人認為「葬」行為的原理。其主要概念是將父母的遺骨葬於具有生氣的土地中;子孫的身體來自父母,因此先祖遺骨葬在風水格局理想的位置,後代也會受到氣感應而受到庇蔭。

為了掌握氣,人們下一步即是尋找富有生氣的地點,也就是龍(壟)脈。古人相信地裡蘊含的氣會影響地面上的形貌,因此山脈的走向,是過去人們判斷風水好壞的重要依據。邱教授展示了風水格局概念圖,並說明理想的局勢需從崑崙山發脈,在主山結穴,並擁有明堂、受綠水和山丘環抱,保持生氣。如水口過寬,還會建置水口橋、水口塔等建物,「鎖住」水口,避免生氣散去。

在形容風水時,亦會以四靈形象、姿態加以形容,故稱四靈格局。圍繞穴場的四個位置,依前、後、左、右順序,分別為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在《葬書.外篇》內,對四靈格局同樣有所描述,以「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形容各方位的山勢形貌。

 

傳統風水的現代觀看角度

邱博舜教授說明,現代有許多學者試圖用科學的方式解釋風水、氣,與感應的理論,但截至目前為止,風水還不能算是一門科學。關於對風水的原理和解釋,邱教授分別以不同的論點切入,首先是大地有機的觀點,引用《雪心賦》相山亦似相人,點穴猶如點艾,把大地視為有機體,證明風水的有效性。此外,也引用《皇帝宅經》以屋舍定義比擬自然環境的格局、《風水與建築》說明人和大地的共通性。

再者,若以風水的媒介——土壤和水分的角度,《葬書》、《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中國風水文化紀錄片》等書中,亦以「土欲細而堅,潤而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等文字詳細描述優質的土質和水質的顏色、質感、樣貌。

於審美心理方面,人們認為美的景茂,恰巧是傳統風水認為具有生氣的好地點,反之,《葬書》以「童、斷、石、過、獨,五不葬」解釋光禿的山、有斷崖的山、充滿石礫的山、過道旁邊的山,以及獨立的山,在風水中屬於不適合下葬的地點,也是較不符合大眾審美的地形。

儘管風水難以用科學解釋,但在現代文明中,風水時刻藏在建築當中。邱教授舉出中國河北省清東陵、汀州鄞江、南靖塔下村等處的建築為例,介紹建築主軸線的方向與大門的位置;此外,也分享在宗祠、墳墓勘查到許多祭拜、紀念唐朝風水宗師楊筠松的塑像,以及有「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村。更近代的建築中,邱教授則分享香港迪士尼樂園興建時,同樣因為風水格局,調整了大門的位置和角度。

風水是目前科學難以驗證,卻深深影響華人生活樣貌的一種文化,並且,它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與地貌的某種回應與詮釋方式。不論是篤信風水與氣感應理論,或是對尚未被證實的說法持保留態度,邱教授都在演講的最後引用出自《兒女英雄傳》的諺語「一命二運三風水」作結,說明不論最後人生的成敗是否為風水因素,在風水師的說法中,也可能和命、運相關聯,不能完全憑藉風水。

(Visited 24 times, 24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