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宗教與AI的交響曲——專訪張毅民教授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系列講座
AI與宗教
2025.6/07(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張毅民 教授
宗教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演變,也反映時代下人們的精神寄託,宗教發展和人類歷史一樣淵源流長。近幾年來隨著數位科技和AI興起,AI也帶動新的宗教思想,成為不少宗教學者的探討對象。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長期研究宗教,以及近年來投入許多宗教和AI相關研究的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張毅民教授,和我們分享他投入宗教學研究的契機,個人信仰和宗教學研究間的相輔相成、以及數位科技和AI帶動的宗教變革。
從傳播媒體到到宗教學的跨領域研究之路
張毅民的學術背景橫跨三大領域——大眾傳播、神學和宗教學。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後,他赴美攻讀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大眾傳播碩士,回臺後在富邦文教基金會與新聞界工作,同時在銘傳大學攻讀傳播管理碩士。張毅民從小就就是天主教徒,加上在新聞領域工作期間,經常思考媒體如何傳達價值觀與信仰,同時也在教會服務,在這樣的薰陶下,決定再次赴波士頓大學讀神學碩士。在波士頓大學期間,他系統性的接觸基督宗教神學和哲學,激發他對神哲學、宗教學術研究的志趣,回臺後選擇宗教所博士班,從大眾傳播和神學轉往宗教學研究。在政大讀博士班時,張毅民的研究重點圍繞在早期基督宗教與早期道教的比較研究,並在2013年完成博士論文,成為政大宗教所創所以來第一位博士畢業生。
張毅民目前的研究領域可分為兩大方向:基督宗教研究,以及AI和宗教主題。基督宗教研究包括神哲學思想、聖經研究、和教父思想研究,他特別專注於早期基督宗教的宗徒教父作品,探討這些典籍如何呈現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建構早期基督徒的宗教身分認同。2016年開始,他漸漸注意到數位科技(特別是AI)快速發展及其和宗教信仰的交匯,也發現數位科技如何重塑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且該主題引起大學生廣泛的討論。他於是積極尋找相關資料,才發現該領域在國際學界已有大量研究,但在臺灣仍是全新的主題,他決定著手進行相關探討。過去五年來,張毅民在科技部(國科會)的支持下,推動AI和宗教的相關計畫,2022年底ChatGPT問世,讓他更注意到該研究的時代性,決定擴大研究主題,成立跨校、跨學科領域和跨宗教的大型計畫,讓更多學界朋友重視AI和宗教交匯的議題。
個人信仰和研究相輔相成
張毅民的天主教信仰對他的宗教學研究影響深遠。
作為信仰者,張毅民能從「圈內人」視角理解宗教體驗、文本和信仰實踐,讓他在研究基督宗教文獻時,更能捕捉當中的神學思想和靈修洞見,而學術訓練讓他得以保持「圈外人」的分析視角,用客觀的研究方法分析宗教現象。此外,天主教背景讓他特別關注宗教對話,找尋神在不同歷史文化脈絡中的自我顯現,幫助他研究早期基督宗教和早期道教時,特別留意不同文化養分所孕育的基督宗教和道教,二者有何共同之處。在AI和宗教研究中,這份信仰背景讓張毅民特別關注數位科技對人類發展尊嚴、對人的意義和挑戰——基督宗教傳統強調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獨特尊嚴與價值,因此當AI科技挑戰人類獨特性、重建「神聖界線」時,基督宗教傳統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來思考這些挑戰。
他也盡可能保持學術的客觀性和開放性,像是他不僅關注基督宗教對AI的理解與回應,也鼓勵並邀請來自佛教、道教、伊斯蘭、華人民間宗教等其他宗教學者加入此一領域,從不同宗教傳統的視角,一起思考AI時代的各種挑戰。他延續W. C. Smith宗教學理論與方法論,致力於客觀理解各宗教傳統的內在邏輯與價值體系。這種「方法論的中立」使他得以暫時懸置個人信仰立場,深入理解其他宗教視角,促成更好的研究。張毅民說,20世紀中的梵蒂岡大公會議肯定其他宗教信仰中「也有真理的種子和聖善的元素」、「雖然在許多方面與天主教所堅持、所教導的有所不同,但往往反映著普照全人類的真理之光」,天主教積極展開和其他宗教的對話和合作,這份開放態度支持他帶著尊重和欣賞的心態研究不同宗教傳統。
數位科技和AI帶動的宗教變革
AI既挑戰傳統界線,也建立新的神聖性。張毅民認為,目前有三個受挑戰的神聖界線(sacrosanct boundaries)——人與造物者、人與物、以及工具與神聖中介者間的界線。例如,部分學者認為合成生物學和AI的結合僭越了人與造物主間界線,但學者如Peter Dabrock延續Philip Hefner的「人作為受造的共同創造者」(created co-creators)觀點,認為該融合未必與基督教神學不相容。此外,AI也逐漸使演算法、大數據與效率獲得新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形成新的神聖界線與價值觀。
面對這些挑戰,張毅民認為神聖界線因「文化、時代和宗教信仰傳統而異,並由社會或特定宗教團體成員共同建構而集成」,本質上具有動態性,因此他不輕易認定AI科技僭越神聖界線,而是呼籲持續對話與反思。宗教界與宗教學界也應在公共領域擔任類似亞伯拉罕宗教中先知的角色,對掌握科技、政治與經濟權力者,提出符合人類整體公共利益的諍言。在AI時代裡,神聖界線的確立與調整,需要持續關注並推動對話、研究與討論,並勇於質疑AI和數位科技被賦予的「神聖不可侵犯性」,才能讓神聖界線能在動態的社會中獲得維繫,確保人類的共同福祉與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