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短命鈣鈦礦?最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更持久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高效能與低成本製造技術而備受矚目,然而其材料不穩定性與鉛毒性問題一直是商業化的主要障礙。近期,北京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碘插層技術突破了這一瓶頸,透過碘離子調控鈣鈦礦結構,降低α-FAPbI₃形成的能障,並透過退插層技術確保材料純度與穩定性。此技術使太陽能電池效率達24%以上,且在高溫環境下運行1180小時後仍保持99%的原始效率。這項突破性進展,或將加速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引領未來能源革命!
撰文|黃鼎鈞

什麼是鈣鈦礦?
鈣鈦礦 (Perovskite) 最初指的是一種天然礦物CaTiO3,但在現代科技領域,鈣鈦礦通常泛指具有相同晶體結構的一類材料,特別是金屬鹵化物鈣鈦礦 (Metal Halide Perovskites),這類材料的通式為ABX₃,其中A是有機或無機陽離子,例如甲基銨 (MA+) 或甲脒 (FA+);此外,銫 (Cs+) 也是一種常見的無機陽離子選擇,能夠提高材料的熱穩定性,例如,有機鈣鈦礦如MAPbI₃和FAPbI₃具有良好的光電性能,而無機鈣鈦礦如CsPbI₃則在高溫環境下更加穩定;ABX₃中的B是金屬陽離子,如鉛 (Pb²⁺) 或錫 (Sn²⁺);X則是鹵素陰離子,如碘 (I⁻)、溴 (Br⁻) 和氯 (Cl⁻),這些材料因其卓越的光電特性,例如高光吸收能力、高載子遷移率以及低成本製造,已廣泛應用於太陽光電系統、LED顯示器、雷射及光感測器等領域,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興材料之一。
鈣鈦礦在現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由於鈣鈦礦的優異光電特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 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興太陽能技術之一,自2009年首次應用於太陽能電池以來,其能量轉換效率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已從3.8%提升至超過25%,幾乎與矽基太陽能電池並駕齊驅。除了高效的光電轉換外,鈣鈦礦薄膜還能透過低溫溶液製成,降低生產成本並簡化製造流程,而且其薄膜靈活,可以以撓曲的型態呈現,被應用於建築物玻璃以及穿戴式新型設備的應用。不只如此,藉由調整不同的化學組成,能改變鈣鈦礦的能隙大小,以致於改變光吸收範圍,可以適應不同場景的光電應用。

鈣鈦礦發展的困境
鈣鈦礦的發展中最具挑戰性的是其材料穩定性,目前在光電效率上表現最好的FAPbI₃(甲脒鉛碘),在一般日常的環境中容易因濕度、氧氣、熱或光照而分解,造成材料結構產生不可逆的變化,轉變為對光不活耀的材料相態,也就是說從對光活耀的α相轉變為對光不敏感的δ-相,因此性能嚴重下降。再來就是製程上的挑戰,若要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通常需要將摻雜 (Doping) 或者合金化 (Alloying) 來提升穩定性,但這些額外的組成元素容易造成材料結晶不均勻以及介面缺陷,故在生產上難以達到材料的一致性,難以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最後則是材料的毒性問題,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鈣鈦礦材料含有鉛 (Pb),雖然其對環境的影響相對有限,但若發生大規模洩漏,仍可能對水源及土壤造成汙染。因此,許多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無鉛替代方案,如錫 (Sn) 基鈣鈦礦,但這類材料的穩定性遠低於鉛基鈣鈦礦。
最新突破:碘插層技術提升鈣鈦礦穩定性
2025年初,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種突破性的技術,能夠進一步增強鈣鈦礦的穩定性,這樣的技術被稱為「碘插層技術」(Intercalation),他們在製備鈣鈦礦的時候,摻雜碘 (I₂),使材料產生許多碘陰離子 (I₃⁻),進而促進PbI的形成,這一個步驟會降低α-FAPbI₃形成的能障,使具有對光敏感的相態更容易產生,或許你會困惑,前面我們提到的摻雜不是會造成材料品質下降嗎?這一篇研究中,他們在材料製備後,繼續進行熱退火,此步驟稱為碘退插層 (Decalation),可以使碘分子揮發,確保確保最終的鈣鈦礦薄膜具有更高的純度、均勻性與穩定性。而這一個團隊所取得的鈣鈦礦材料能使太陽能電池達到超過24%的能量轉換效率,且具有高度穩定性,在85 ℃環境下運行1180小時後,仍保持99%的原始效率。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製造策略,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多年的鈣鈦礦穩定性瓶頸,大幅提升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實用性與商業可行性。

隨著這些技術突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全面商業化或許已不再遙遠,未來,這種材料有望取代傳統矽基電池,推動更高效、更環保的太陽能技術,為全球能源革命帶來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 Jung, H. S., & Park, N. G. (2015). Perovskite solar cells: from materials to devices. small, 11(1), 10-25.
- Zhang, Y., Chen, Y., Liu, G., Wu, Y., Guo, Z., Fan, R., ... & Zhou, H. (2025). Nonalloyed α-phase 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 Science, 387(6731), 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