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體拼圖:重建遠古海鱷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如今3D技術蓬勃發展、應用至各個領域,也為古生物學增添更多元的研究方法。2023年,一個來自瑞士侏羅紀晚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但骨頭四散的海鱷科化石;與此同時期,另一項古生物復原研究則嘗試透過純熟的3D 技術,重建這些完整而四散的頭骨化石,並進一步還原出遠古海鱷的樣貌與生存環境。這項研究清楚地解釋了頭部、身體、四肢等形態為何可以這樣重建,不僅作為後續產出高品質科學繪圖的重要根據,也被應用於估算遠古海鱷的體長和古環境重建。

Read more

焦慮與拖延行為的關係,可能與睪固酮扮演的角色有關?

提前準備好的讀書計畫又搞砸了嗎?預先計劃好的工作進度又漸漸落後了嗎?拖延,是不論學生或上班族都會遇到,也令人頭痛的效率危機。除了心理因子,如人格特質、焦慮以外,生理因素也似乎是潛在的影響因子。這次讓我們來一同瞧瞧,學者Efrat Barel團隊在其研究中,發現特定神經內分泌因素在焦慮問擾與拖延行為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吧!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59-1967年:電弱交互作用的統一

在高中物理課上會介紹自然界的四大作用力,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但你知道嗎?這四大作用力都有一些很神奇的相似之處,例如磁偶極間以及電荷間的交互作用力都跟重力一樣,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庫侖定律。從二十世紀以來,不少物理學家都曾嘗試將重力和電磁力統一,但始終無果。但在其他作用力的統一上,卻有了不少研究與突破。例如1935年湯川秀樹便曾試圖將強–弱作用統一;至於建立起弱電場論的功勞,則歸因於格拉肖、薩拉姆和萬柏格三人的鑽研。

Read more

進擊的呱呱!海蟾蜍入侵澳洲後,擴散的腳步越走越快?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具有強烈的侵略性。2021年一項研究,蒐集法屬圭亞那、夏威夷,以及澳洲的海蟾蜍現地調查資料,分析其擴散模式與速度。根據研究結果,澳洲的海蟾蜍在離開與原生棲地相近的昆士蘭,往西北部遷徙後,擴散速率開始大幅提高,且越晚入侵棲地的族群,有越高的移動速率。

Read more

皺巴巴的石墨烯

在面試中,當考官問到為何穿著皺巴巴的衣服時,你可能感到尷尬,卻無法以急忙出門忘記燙衣服為理由。這時,一個關於皺摺的故事或許能為你解套。研究指出,對石墨烯而言,皺摺能提升其性能,特別是增加皺褶有助於提高疏水性和電化學反應效能。因此,當面對逆境,不妨展現出皺褶的力量,解釋其在石墨烯中的重要性,或許能為你贏得一個機會!

Read more

甲骨文的「龍」字與龍的起源(上)

龍在今日仍常被認為是華人社會裡共同的歷史文化認同象徵,但其本質、原始形象、後期演變過程迄今仍得不到普遍性解釋。本文綜合考古學、甲骨學和文字學研究,從商代晚期文字談龍。「龍」字所實際描繪的應是一條爬蟲動物,若再從古音來探討,龍與蟒其實非常接近。學者研究主張商代的龍是一種能夠通天的神物,也是巫覡溝通天地的助手,且與水有關,可能也是社會階級的標識。從卜辭可知商代的龍是能夠帶來災禍與降雨的神祇,也用於表地名、先祖妣稱謂和最常見的方國名。

Read more

海豹來了——塊陶啊!鸚鵡螺

現生的鸚鵡螺 (nautiloid)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愛頭足類動物,也給人「活化石」的印象,整體形態在漫長的演化中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只是留下來的有限,目前僅能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中部深海處發現他們,然而5000萬年前,鸚鵡螺類可是更多樣且廣泛生存於全球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越來越少,至今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趟臺灣的化石尋覓之旅,讓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新生代中海洋哺乳類的捕食壓力,導致鸚鵡螺被侷限的背後機制。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675年10月:萊布尼玆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的原始「積分」構想

大家都聽過微積分,但應該許多人不知道微積分的重要性為何。事實上,微積分的發明提供了計算速率的最佳工具,使得定量科學發展神速。微積分的發展眾所皆知需歸功於牛頓與萊布尼茲。牛頓的思維邏輯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但另一位萊布尼茲的思路可能就鮮為人知了。究竟這位科學巨擘是如何研究微積分的呢?

Read more

對正向人際刺激無感,可能與創傷倖存者的憂鬱情緒雪上加霜有關

經歷創傷事件可能提高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來自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腦電圖中事件關聯電位的生物標記,試圖找出情緒反應性在創傷經驗與憂鬱症狀之間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OpenAI肥皂劇幕後:理念、利益、管制前景

有在關心AI領域相關消息的人應該都知道「OpenAI」執行長與董事會的攻矛盾防之戰,相信不少人吃瓜吃的很開心,但…這可不是單純一家公司權力內鬥的八點檔連續劇,更深入剖析就會發現,它的背後其實是兩股理念勢力間的角逐。它不僅涉及AI發展的步調、金錢利益的往來,更影響著政策制定者對於AI管控的收放。在這雲譎波詭的AI領域戰場上,牽一髮而動全身,誰知道下一場風暴何時會來臨呢?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56年7月20日:微中子的發現

科學研究的突破與發現總是循著脈絡環環相扣。有了貝克勒在1896年歪打正著發現鈾鹽的放射性,才開啟了後續一連串對於輻射、核能、帶電粒子射線等的研究。而在研究β衰變過程中,離奇地出現了違反角動量守恆的現象,包立於是大膽提出了有種質量極小的粒子被釋放出來的假設,而後費米又進一步完善假設,提出費米β衰變理論,「微中子」以傳聞中的幽靈型式首次被大家認識。而這隻幽靈在隨後的二十年當中,不斷透過各種實驗結果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始終無法見到它。直到1956年7月20日,瑞恩斯與科安將氫靶放置在原子爐附近,透過液閃爍偵檢器偵測光子信號間的關聯性,確定了微中子真實存在,讓這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祕粒子被科學界接受。

Read more

多麼痛的領悟:英國也想制定AI規則,卻發現美國無意讓位

2023年11月1日,英國可以說眾星雲集,27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代表、AI領域的學術人士、商界大佬齊聚英國,展開全球首屆的AI安全高峰會。然而…這場會議在外界看來,英國政府卻顯得灰頭土臉,照原先首相蘇納克的期望,是希望能夠透過本場高峰會,彰顯英國在AI領域領頭羊的地位,但就在會議召開前幾天,美國政府公開了至今為止最為完整、涵蓋最廣的AI管制行政命令,而其內容也確實比英國總是著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來的更實際。就論現行狀況而言,英國不論在產業規模、技術層面、努力程度上,皆完全沒有到達AI龍頭的程度,若想登上寶座,也需看美國讓不讓位了。但從目前美國政府的態度來看,這樣的夢想可能還是一場白日夢。

Read more

壟斷就是權力:AI產業供應鏈上的戰爭

AI產業蓬勃發展,一般大眾首先關注的,大多是在軟體應用層面的問題與限制,但在該產業執行長們的眼中,其實硬體設備上的供需不平,也是一項非常大,甚至影響層面更廣的因素。它不只影響產品的價格、技術開發的速度,甚至影響了產業間權力台桌上的規則,甚至是國際局勢。以晶片製造為例,Nvidia幾乎獨占了高階晶片的市場與技術,這也使得它在整個產業中有極大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決定價格,甚至也能透過配貨來決定各家AI公司的技術發展。儘管近期有不少雲端運算大公司也將手伸向晶片製造領域,但究竟能濺起多大的水花仍然需要再做觀察。

Read more

新時代的濾網:從病毒到海水都能過濾的石墨烯

在疫情流行這幾年間,石墨烯成為了「陰謀論」的主角,雖然它具有很多夢幻的特性,但卻不應該為此背黑鍋。另一方面,石墨烯在過濾病毒上的應用倒是被科學家高度關注,它能夠有效阻絕並破壞細菌,卻可能為人體帶來像石綿一般的風險。不過,石墨稀的過濾特性仍被持續的研究中。隨著氣候異常的現象日益頻發,近年來各地不時傳出缺水的危機,石墨烯被當作海水淡化的重要材料,藉由它奇特的特性能夠高效地將海水轉為飲用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