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自戀與自殺意念:一窺羞恥感扮演的角色

分享至

對自身外表的誇讚、讚美,有時會被形容自戀,然而當個體的行為模式拓展成一種全面性的自我膨脹或誇大模式,並在人際互動中顯得苛刻與傲慢,則可能是病態自戀的一種表現。自戀型人格障礙過往被指出是自殺的風險因子之一,在這篇文章中,Zobel團隊嘗試釐清在病態自戀與自殺意念之中,有什麼樣的特質或因素參與其中。

撰文|蔡岷哲

來源:Pixabay
  • 自戀型人格障礙症與自殺行為

自戀型人格障礙症(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隸屬於人格障礙症的其中一項診斷。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自戀型人格障礙症患者所表現的行為模式,包含誇大自我、欠缺同理心,以及需他人的肯定與讚賞等表現,如對自我重要性的過度誇讚或表現自大。除此之外,過去研究曾進一步研究病態自戀的表現,並發現能夠以誇大性自戀(narcissistic grandiosity)與脆弱性自戀(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進行詮釋,前者與自我重要性的過度放大有關,而後者與感受到不足的肯定與讚賞,以及較為脆弱的自尊有關,它們是病態自戀的不同面向,但亦有可能同時出現。

過往研究指出,相較於其他心理疾病,相較於非自戀型人格障礙症患者,自戀型人格障礙症患者被發現與自殺行為有較高的關聯性。來自義大利羅馬大學的學者Sara Beomonte Zobel與其研究團隊,在今年發表於《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的研究,則嘗試找出在病態自戀與自殺意念之中,羞恥感是否扮演具影響力的角色。過往許多研究曾指出,羞恥感是自殺行為之前的重要因子之一;亦有研究指出,相對於誇大性自戀,脆弱性自戀這個病態自戀的面向之一,與個體的羞恥感受的關聯性更為強烈。綜合上述,Zobel團隊在他們的研究中,嘗試分別研究誇大性自戀與脆弱性自戀和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並瞭解羞恥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 談羞恥感扮演的角色

此份研究包含68位參與者所組成的臨床組,以及153位參與者所組成的社區組,他們均完成一系列的問卷調查,提供有關病態自戀、人際羞恥,以及自殺意念的資料。研究分析結果大致與研究團隊的研究假設相符。首先,自殺意念的嚴重程度與脆弱性自戀有顯著的相關性,也與人際互動之間所感到的羞恥存在顯著相關性,惟並未與誇大性自戀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此外,Zobel團隊透過分析發現,脆弱性自戀能預測人際羞恥的程度,並進而預測自殺意念的嚴重度。

針對上述結果,Zobel團隊指出,脆弱性自戀的特質包含尋求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當他們未能成功獲得這些認可,則增加負向情感的敏感度。Zobel團隊形容,當具有較高脆弱性自戀的個體經驗到負向情緒,可能使得他們開始自人群中退縮,而這與自殺意念的出現可能具有關聯性。有關人際羞恥所扮演的角色,Zobel團隊表示,羞恥感受會使得個體將自殺視為一種維持自身狀態穩定的一種手段。

關於這份研究,Zobel團隊提出展望,包含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縱貫式的研究,也冀望未來研究能夠釐清在自戀型人格障礙症與自殺相關行為之中,還有哪些關鍵的風險因子。綜合上述,病態自戀的羞恥感與表現,或許將會是自殺預防的其中一個介入方向。

 


參考文獻

  1. Dickinson, K. A., & Pincus, A. L., 2003,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7, 188-207.
  2. Zobel, S. B., Colombi, F., Amadori, C., Rogier, G., & Velotti, P., 2024, Shame-Proneness Tou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and Suicide Ideat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 100749.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灣精神醫學會譯,臺北:合記。(原著出版:2013年)
(Visited 25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