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競爭的壓力之下,OpenAI還有本錢懷抱巨大野心嗎?
ChatGPT爆火,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使得創立公司OpenAI去年的年收高達20億美金,創投公司對於其的估值甚至高達800億美金。事實上,OpenAI的目標可不止於ChatGPT-5,他們希望打造的是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然而,OpenAI公司真的有那麼多的餘韻去構建他們的長遠大夢嗎?現實可能非常殘酷。大型生成式AI模型的誕生確實影響了社會各層面,但如何運用於商業上、企業們是否願意買單,令人憂心,再加上越來越多挑戰者的出現,OpenAI已經不是無可取代的唯一龍頭,這都為他們是否能達成遠大的AGI之夢蒙上陰影。
撰文|謝達文
從帳面上來看,OpenAI根本沒理由太擔心獲利問題。在2023年年底,研發ChatGPT的OpenAI預估年度營收高達20億美金,即使在矽谷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依照內部評估,2025年的年度營收還有望再度翻倍 (Murgia and Hammond, 2024a)。這樣的收益也反映到總價之上,二月的一樁創投投資案當中,對OpenAI的估值已經高達800億美金,突破千億已經指日可待 (The Guardian, 2024)。單從這些數字看來,如果連OpenAI都沒有本錢懷抱巨大野心,那到底還有哪些公司有呢?
而確實,OpenAI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以夢想遠大著稱,並不滿足於更強大的第五代ChatGPT,不滿足於只是協助人們提升工作效率,更希望能建立所謂通用人工智慧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能夠在推理、計劃、解決問題等方面都面面俱到,能力可與最厲害的人類比肩,甚至超越人類智能極限──有遠大夢想又有超凡能力,這樣的組合看似非常完美 (Murgia and Hammond, 2024b)。
但現實上,有些分析家認為OpenAI的前景未必如此樂觀,金錢的壓力甚至可能逼迫奧特曼更「現實」一些,必須暫時放棄他如此巨大的野心。
公司想建立最強大的AI,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法拉利跑車」
要瞭解OpenAI面臨的瓶頸,第一個需要掌握的關鍵問題是:AGI再強大又有什麼用?客戶願意買單嗎?
OpenAI目前的客戶主要是企業,而企業下單的目標並非支持科技發展,而是希望透過生成式AI提升工作效能。目前為止,確實已經有不少公司找到ChatGPT的應用方式,比如用於自動化客服流程或是處理各種數據資料。但對個別公司而言,AGI的商用價值卻相對不那麼清楚,或者至少需要另外說服客戶端可能的用途何在。一位投資人就私下對《金融時報》的記者比喻:「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法拉利跑車……企業對全知全能的東西並不感興趣,他們在乎的是要怎麼用這個工具賺錢。」
因此,AGI對應到的商機其實還令人懷疑,但是需要預先投入的成本卻相當高昂。AGI的計畫需要投入大量專門的運算資源和訓練資料,無法只是在研發GPT-5的過程中「順便」為之。奧特曼自己公開估計,為了滿足這些先備條件所需的成本至少需要數以千億美金,甚至可能破兆,是公司現在年度營收的數十倍甚至百倍,而OpenAI的最大投資人微軟目前的承諾也只有一百多億美金而已,在獲利不明的情況之下,要說服投資人為了AGI專案增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競爭激烈,仰賴「先行者優勢」的商業模式未必能夠持續
何況,OpenAI現在的經營模式就已經面臨許多競爭者的挑戰,比如Google也已經推出商用生成式AI模型Gemini,企業版定價與ChatGPT相仿,每月同樣只要20美元,而且與Gmail、Google文件等許多公司使用的工具高度整合,未來預計還能發展更多搭配搜尋引擎的進階功能,雖然因為法規關係暫時還無法在歐盟使用,但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 (Murgia, 2024)。
事實上,OpenAI的最大金主微軟同樣也已經推出整合型商品Copilot,不但結合Office系統的重要軟體如Word、Excel、Powerpoint,而且資安方面也由微軟負責,因此也獲得許多企業端青睞。另外,迄今也有至少一萬八千名企業用戶並非直接向OpenAI下訂,而是透過微軟的平臺Azure購買OpenAI的產品。固然,Copilot的核心技術仍來自OpenAI,OpenAI因此也能取得分潤,但這也顯示,OpenAI「獨立推出的產品」在競爭上的優勢可能不如外界預期,在很多客戶的眼中反而更像是微軟的上游廠商,一些分析者因此對於OpenAI未來的商業模式有所質疑,至於研發AGI所需的資金來源也因此更添變數。
除了Gemini和Copilot的競爭以外,在不到一年之內,OpenAI也很可能開始面對「更專精」的AI工具大力挑戰。畢竟,在一般性的功能之外,許多企業也很可能更期待「專精個別產業或事務」的生成式AI,比如專精法律、不會「幻想」出不存在判決的大型語言模型,或者透過特定公司業務資料訓練出的輔助工具(關於AI在商用的議題,請見《你敢讓AI熟悉公司機密嗎?AI商用的兩難》)。OpenAI也知道這是未來商機的重要來源,已經在2023年8月推出以此為目的的產品,但是由於這類產品的研發門檻遠低於ChatGPT,許多新創也已經投入此一領域,很可能在短期內就會開花結果,也相當可能對OpenAI的商業模式構成挑戰。總而言之,OpenAI的市場領先地位並不保險,所謂的「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 已經搖搖欲墜,很可能只是眾多產品中的前段班,而非無可取代的唯一龍頭。
如果OpenAI做不到,那誰可以呢?
總而言之,市場是一個競爭的地方,在競爭之下,任何產品不論技術上多麼高超,終究得成為公司獲利模式的一環。尤其,OpenAI雖然看似收益豐沛,但運作成本也相當高昂,競爭者更將持續挑戰其商業模式,奧特曼和他的團隊是否仍有本錢、有餘裕發展AGI這樣的遠大夢想,其實不無疑問。
對於關注AGI或其他更先進、更突破性技術發展的人們來說,或許也值得思考的是,這種「高成本、高風險、獲利模式不明,但很可能引發重大貢獻」的技術,最適合的研發者是否真的是商業公司呢?其實,OpenAI在設立之初就是為了避免受制於市場競爭,一開始才以公益模式運作,但由於需要大量商業資本投資,最後仍然不得不服膺於競爭的邏輯──從這個角度來說,從政府、學術機構乃至其他單位扮演在AI發展過程中的角色,也是值得連帶討論的議題。
參考文獻
- Murgia, Madhumita and George Hammond, 2024a, “OpenAI on track to hit $2bn revenue milestone as growth rockets.”, Finanical Times.
- The Guardian, 2024, “Microsoft-backed OpenAI valued at $80bn after company completes deal.”, The Guardian.
- Murgia, Madhumita and George Hammond, 2024b, “Can OpenAI create superintelligence before it runs out of cash?”, Finanical Times.
- Murgia, Madhumita, 2024, “Google releases ‘Gemini’ in new effort to cash in on generative AI.”, Finanical Times.
✨延伸閱讀:《你敢讓AI熟悉公司機密嗎?AI商用的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