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腦細胞生物時鐘的神祕面紗

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 (MRC) 分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與Marco Brancaccio 博士利用顯微影像仔細觀察下視丘視交叉上核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的生物鐘時間。視交叉上核的神經細胞是人體生物時鐘的標準時間,調控生理機能運作以二十四小時晝夜節律進行。為了觀察星狀神經膠細胞,他們利用特殊分子記號GFAP-GFP讓星狀神經膠細胞呈現螢光綠。研究團隊出乎意料發現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不但有各自的生物時鐘,連調控、啟動的時間也各自不同,這微妙的相互作用對視交叉上核生物時鐘維持運作很重要。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你的白天身體不是你的晚上身體——生理時鐘如何看見藍光〉&〈大腦中的藍色精靈〉

地球每 24 小時自轉一周,這個規律的日夜週期,對於地球上的生物造成極顯著的影響。為了適應這個規律的週期變化,生物體內形成了一個內生性的生理時鐘,幫助個體準備即將來臨的外在變化。本講次說明生物體透過何種機制調節生理時鐘,以及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該注意些什麼事情,避免生理時鐘受到干擾。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保護海龜大家一起來〉&〈台灣的古生物學〉

海龜這種生物長久以來,就與中國人的宗教活動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牠們的生存卻面臨著威脅。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海龜?遇到海龜又該怎麼辦?本講為聽眾介紹海龜與人類互動的歷史軌跡,以及近代海龜的研究與保育行動。

Read more

向昆蟲取藥:從螞蟻身上的微生物找到新型抗生素

過去的文獻曾報導螞蟻會分泌抗菌物質來抑制病菌的生長,最近一項較大規模的試驗證實了這個假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集了美國境內20個螞蟻物種的不同規模大小的群落,萃取螞蟻身上的化合物,檢驗是否具有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活性。他們發現大約有60%的螞蟻群落會產生抗菌物質做為抑制病菌傳播的免疫能力。因此,從這些螞蟻身上找到的抗菌物質成為我們找尋新型抗生素藥物的希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分子生物學的凱旋之途與省思〉

■landscape 這個字一般譯為「景觀」,在歐美文化中,是一個同時具有美學、倫理學與神學內涵的複合概念。當科學以景觀的概念,詮釋人類觀察與體驗世界的視角時,自然也無法排除其歷史文化的內涵,與社會溝通時會有所影響。

Read more

維生素A衍生物——讓肝癌不再囂張

■令人聞聲色變的癌症,對人們生命的威脅無須言明;在臺灣,癌症病患的死亡率也長期居高不下!以肝細胞癌(HCC)來說,長期居於臺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HCC仍無有效的根治方式。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維生素A的衍生化合物,可以防止最常見的HCC復發。

Read more

海洋生物地理學:尋找汪洋裡的無形之牆

■位於西熱帶太平洋上的婆羅洲和新幾內亞氣候地形環境相似,但是島上的生物相 (biota) 卻迥然相異;澳洲和新幾內亞的氣候地形迥然相異,但是生物相卻相對類似。這個奇特的對比,啟發了當時在印尼諸島到處採集動植物標本討生活的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於 1855 年提出知名的沙撈越定理 (Sarawak Law)。華萊士的發現,不但是刺激了遠在英國本土醉心於藤壺研究的達爾文,使其不得不加緊速度發表遲遲不敢公開的演化論,也成為日後生物地理學 (biogeography) 研究的濫觴。

Read more

【鯨非昔比】保育「古」生物學 – 到底是要保育什麼?

■相信許多人對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都不陌生,就算是沒有生物學相關背景的人也大概都有些基本的概念,知道保育生物學的一些大目標 – 像是避免物種快速滅絕、生活棲地大量消失及維持其整個生態系的功能等等。
但聽過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的人,可能就相對的少了許多,而光是聽到這名詞的時候,也大概都會抓抓頭、皺起眉頭,不是很能清楚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到底這「保育古生物學」想表達些什麼,畢竟「古生物學」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與探討已經「死」很久的生物類群們,還有什麼好保育的?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神經的運作與圖譜〉&〈用眼睛「看」的神經反應——談光學顯微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

■在所有人體方面的研究中,腦科學大概是其中最難研究、瞭解程度也相對不高的一個區塊。而由於腦是由眾多神經元(約1千億顆)所組成,科學家的首要目標便是瞭解了神經元;因此神經元是什麼?它怎麼運作?它該用什麼方式來研究呢?成了科學家們必須先回答的問題。
神經的起源相當混亂,它的發現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500年,一位希臘的哲學家阿爾克邁翁在解剖動物時發現了視神經,而後在西元前100年時又由羅馬哲學家蓋倫提出「腦是思考的中心」,推翻了過去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心是思考的中心),由此奠定了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必要之「痛」?無妄之「痛」?

■「痛」雖然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種感覺,它卻是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重要機制,也是除了血壓、心跳、脈搏、呼吸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身體若是失去痛覺,就很容易受到灼傷、凍傷等等傷害而不自知。然而身體除了這種能夠自我保護的「好的痛」以外,也有因為神經受損,無端痛起來的「壞的痛」,令人不勝其擾。本講次說明造成痛的機制、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策略。

Read more

保育海洋生物為什麼這麼難

■在海洋環境中,造成族群隔離的地理屏障經常以海流、水體溫差等相對不明顯、也相對不穩定的形式存在。此外,有些動物可以自由自在穿越其他動物無法跨越的屏障;或者是明明有著跨越的屏障能力,卻喜歡龜在自己習慣的小圈圈裡。難以捉摸的族群界線,讓保育海洋生物份外困難。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刺蝟與狐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西諺說:「狐狸知道許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就這點來說,發現 DNA 分子結構的詹姆斯.華生 (James Watson) 跟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可謂天作之合——華生認定了找到生物遺傳物質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沒有博學多聞的克里克幫襯,華生也無法成就這項豐功偉業。本講次為讀者介紹這段二十世紀生物學最為膾炙人口的科學史故事,以及裡頭錯綜複雜的登場角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西德尼·布倫納傳奇:從分子生物到線蟲發育

■在科學界裡,很少有人像西德尼·布倫納 (Sydney Brenner) 那樣,在研究生涯達到高峰時,毅然轉換跑道,獨自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城,並且引領風騷半個世紀。本講為聽眾介紹這位現代生物學界中的傳奇人物,另闢蹊徑的職涯歷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