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A衍生物——讓肝癌不再囂張

■令人聞聲色變的癌症,對人們生命的威脅無須言明;在臺灣,癌症病患的死亡率也長期居高不下!以肝細胞癌(HCC)來說,長期居於臺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HCC仍無有效的根治方式。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維生素A的衍生化合物,可以防止最常見的HCC復發。

Read more

海洋生物地理學:尋找汪洋裡的無形之牆

■位於西熱帶太平洋上的婆羅洲和新幾內亞氣候地形環境相似,但是島上的生物相 (biota) 卻迥然相異;澳洲和新幾內亞的氣候地形迥然相異,但是生物相卻相對類似。這個奇特的對比,啟發了當時在印尼諸島到處採集動植物標本討生活的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於 1855 年提出知名的沙撈越定理 (Sarawak Law)。華萊士的發現,不但是刺激了遠在英國本土醉心於藤壺研究的達爾文,使其不得不加緊速度發表遲遲不敢公開的演化論,也成為日後生物地理學 (biogeography) 研究的濫觴。

Read more

【鯨非昔比】保育「古」生物學 – 到底是要保育什麼?

■相信許多人對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都不陌生,就算是沒有生物學相關背景的人也大概都有些基本的概念,知道保育生物學的一些大目標 – 像是避免物種快速滅絕、生活棲地大量消失及維持其整個生態系的功能等等。
但聽過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的人,可能就相對的少了許多,而光是聽到這名詞的時候,也大概都會抓抓頭、皺起眉頭,不是很能清楚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到底這「保育古生物學」想表達些什麼,畢竟「古生物學」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與探討已經「死」很久的生物類群們,還有什麼好保育的?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神經的運作與圖譜〉&〈用眼睛「看」的神經反應——談光學顯微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

■在所有人體方面的研究中,腦科學大概是其中最難研究、瞭解程度也相對不高的一個區塊。而由於腦是由眾多神經元(約1千億顆)所組成,科學家的首要目標便是瞭解了神經元;因此神經元是什麼?它怎麼運作?它該用什麼方式來研究呢?成了科學家們必須先回答的問題。
神經的起源相當混亂,它的發現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500年,一位希臘的哲學家阿爾克邁翁在解剖動物時發現了視神經,而後在西元前100年時又由羅馬哲學家蓋倫提出「腦是思考的中心」,推翻了過去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心是思考的中心),由此奠定了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必要之「痛」?無妄之「痛」?

■「痛」雖然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種感覺,它卻是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重要機制,也是除了血壓、心跳、脈搏、呼吸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身體若是失去痛覺,就很容易受到灼傷、凍傷等等傷害而不自知。然而身體除了這種能夠自我保護的「好的痛」以外,也有因為神經受損,無端痛起來的「壞的痛」,令人不勝其擾。本講次說明造成痛的機制、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策略。

Read more

保育海洋生物為什麼這麼難

■在海洋環境中,造成族群隔離的地理屏障經常以海流、水體溫差等相對不明顯、也相對不穩定的形式存在。此外,有些動物可以自由自在穿越其他動物無法跨越的屏障;或者是明明有著跨越的屏障能力,卻喜歡龜在自己習慣的小圈圈裡。難以捉摸的族群界線,讓保育海洋生物份外困難。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刺蝟與狐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西諺說:「狐狸知道許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就這點來說,發現 DNA 分子結構的詹姆斯.華生 (James Watson) 跟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可謂天作之合——華生認定了找到生物遺傳物質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沒有博學多聞的克里克幫襯,華生也無法成就這項豐功偉業。本講次為讀者介紹這段二十世紀生物學最為膾炙人口的科學史故事,以及裡頭錯綜複雜的登場角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西德尼·布倫納傳奇:從分子生物到線蟲發育

■在科學界裡,很少有人像西德尼·布倫納 (Sydney Brenner) 那樣,在研究生涯達到高峰時,毅然轉換跑道,獨自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城,並且引領風騷半個世紀。本講為聽眾介紹這位現代生物學界中的傳奇人物,另闢蹊徑的職涯歷程。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魚類的視覺與嗅覺

生物的眼睛,會根據他們棲地所能見的光而演化。以住在深海的川紋笛鯛為例,在牠的體長大約是3.46公分時,牠的眼睛對波長513奈米的光最敏感,偏綠;然而當牠長到8.2公分時,則對492奈米的波長最敏感,這告訴我們的就是:牠幼年時住在淺水區,成熟時移居到深水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痛覺與本體感覺

人類的疼痛科學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千年前,當時的秘魯人就會吃古柯來止痛;到了西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人也會進行止痛,但他們認為疼痛是超自然的因素造成的。到了西元前410年,希臘人開始慢慢把痛覺當成一種疾病,而不是超自然現象造成的。到西元1664年,迪卡爾更把痛覺與大腦做連結,他認為人因為有大腦才會痛。西元1805年,第一次發現了嗎啡,不過嗎啡早就以鴉片的形式存在了;阿斯匹靈的發明則在1864年,讓發明的廠商大賺錢。在1906年Sherrington發現了痛覺神經,然後在1965年Melzack及Wall則發表了痛覺閥理論,理論的基礎就是會痛的話止痛最好的方式就是按摩,因為按摩會刺激觸覺,可以在神經網路裡面抑制痛覺的傳遞。接著在1973年發現了鴉片受體與腦啡,到了1995年以後,分子生物學在痛覺領域中大放異彩。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行為淺談心智運作與人性獸性

■《莊子・秋水篇》裡,有一段著名的魚樂之辯。莊子看到一條魚,說牠很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牠很快樂;莊子再反駁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本講次從這段哲學公案出發,探討何謂心靈,以及心智活動是否為人類所獨有。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賽局、生態與動物的社會生活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達爾文認為自然界的法則是「物競天擇」,然而克魯泡特金卻說「個體互助」同樣也是一條自然法則。無論是出於人性還是獸性,物種個體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決定他們要為善(彼此合作)還是為惡(發生衝突)?

Read more

讓絕種物種復生、有助於維持或增加生物多樣性嗎?

■將已經滅絕的生物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復生,此般科幻小說式的研究發想,現在已經堂堂進入科學期刊的守備範圍之內。這樣的技術,會是解決物種滅絕、停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終解藥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