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數之起源 系列七】和算的誕生

「和算」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發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數學文化。天文曆算自6世紀開始由百濟輸入日本列島,經過奈良時代(8世紀)律令國家的科舉考試制度,到中世的算學家族傳承,16世紀末進入戰國結束後的安土桃山時代,終於開始露出曙光。

Read more

協和號首飛五十周年:超音速客機重返市場之路

協和號曾經標誌著人類在商用超音速飛行領域的夢想成真,然而風光的時間並沒有維持太久,協和號受種種因素退出天空之後,至今民用客機飛行的速度和半世紀前幾無所異。雖然如此,商用超音速飛行仍是航空業無法忘懷的追求,除了數家民間公司仍在研發以外,NASA新世代的實驗性飛機也以此為目標,積極開發相關的技術,這一次不僅要追求更快,而且還要更好。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世代進步的推手:高效能計算——專訪許文翰

2011年,許文翰教授獲頒「台法科技獎」(Taiwan-Fr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一個一年僅頒給一位台灣人與共同合作的法國人的獎項。獲頒這個獎的地位與法國科學院院士雷同,頒獎地點在巴黎塞納河旁的法國科學院,得獎人會穿上法國古代的服裝,接受這項殊榮。和許文翰教授合作研究的學者是法國的一位醫生Dr. Marc Thiriet,他們合作了許多與「醫學」有關的研究題目。透過使用流體力學的知識和科學計算的途徑,逐漸揭開中國千年來「針灸」機制的秘密,亦幫助揭開許多醫學上未知的機制。

Read more

揭開腦細胞生物時鐘的神祕面紗

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 (MRC) 分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與Marco Brancaccio 博士利用顯微影像仔細觀察下視丘視交叉上核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的生物鐘時間。視交叉上核的神經細胞是人體生物時鐘的標準時間,調控生理機能運作以二十四小時晝夜節律進行。為了觀察星狀神經膠細胞,他們利用特殊分子記號GFAP-GFP讓星狀神經膠細胞呈現螢光綠。研究團隊出乎意料發現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不但有各自的生物時鐘,連調控、啟動的時間也各自不同,這微妙的相互作用對視交叉上核生物時鐘維持運作很重要。

Read more

腦袋「當機」、胡思亂想又焦慮緊張?當心失眠的影響

根據過去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研究,失眠者對於「睡眠相關刺激(sleep-related stimulus)」可能有高度的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這些刺激也許是來自患者敏感的內在感知(例如:我好像躺在床上很久了),或是外界環境刺激(例如:聲音、光源),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患者對刺激產生過度的關注、解讀,他們就很容易對於自己「睡不著覺」的事實感到更焦慮,同時也害怕自己白天的表現會因此失常,這時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睡眠品質低落。

Read more

【人物專訪】與計算共同漫遊於分子生物之間——專訪朱智瑋

大學及研究所階段就讀化工的朱智瑋教授,是如何踏入生物領域?又如何成為至今熱愛生物的研究者呢?一切可追溯至朱教授唸博士時的研究。當時朱教授對於分子模擬這領域有興趣,因而進入一位做分子模擬教授的實驗室。當時朱教授的老闆與另一位生物專長教授合作,共同研究氧化機制及發酵相關題目,朱教授因此接觸到蛋白質被氧化的機制,進而開啟基因序列的研究。最終,接觸到與序列運算綁在一起的計算生物。進入到生物領域後,發現自然界中的生物機制及反應,和蛋白質構型及序列大為相關,這樣的生物奧秘,點燃朱教授心中對生物的熱情及渴望探索的動力。

Read more

年紀大了腦鈍鈍,真的與「大腦僵化」有關

歲月不饒人,為什麼腦袋會變得越來越不靈光?近期在 Nature 期刊的一篇有趣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學家們從老鼠實驗發現,衰老會使得腦組織變得僵硬,原來大腦僵化不只是形容詞,還是個真實現象啊。幸好,科學家們也找出了逆轉大腦衰老的關鍵,接著來一探究竟!

Read more

演化,AI的第三條路!(2/2)

過去50年來,科學家流行採取兩種方法讓機器模擬人類智慧,也就是撰寫程式,以及囊括人類集體知識與專門技術的資料庫,但其實計算理論先驅涂林還提過AI的第三條路——藉由遺傳或演化搜索,以存活力的高低決定「基因」的組合。現在,科學家以達爾文演化方式運作的電腦程式,正自行製造新奇發明,其實用的程度足以取得專利。(續前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