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跨領域人文研究的先鋒——專訪鄭揚宜教授

分享至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系列講座
AI與親密關係
2025.5/17(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鄭揚宜 專案助理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鄭揚宜 教授

當人工智慧的觸手延伸到生活各個角落,AI也改變人類的情感依賴和親密關係,漸漸造成正反不一的影響,但學界和業界對人工智慧的研究大多圍繞在模型設計和數據演算上,往往忽略AI和社會與心理的關聯。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跨領域人文研究先鋒——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揚宜教授,和我們分享他踏上AI人文研究的旅程、障礙研究在臺灣的發展,以及他不同於主流學者的「非典型」研究之路。

 

AI的人文研究

鄭揚宜的博士論文主題是障礙研究,研究重點也一直圍繞著障礙研究和鄉村發展,問起是什麼契機讓他投入人工智慧領域?他揮手笑笑說,學校設立了AI跨領域通識學程,他作為跨領域通識課程主要負責教授之一,就從AI小白開始自學程式語言,開設AI倫理相關課程,帶領學生從後設角度,探討AI在不同環境和文化裡對倫理道德的衝擊。

鄭揚宜分享了藝人包小柏在愛女去世後,透過錄音和相片,加上和太太共同回憶女兒的愛好和個性,最終透過AI成功打造出「虛擬的女兒」,甚至可以跟他對話。這種技術看似幫助人們走出喪親之痛,鄭揚宜卻指出背後隱藏道德問題。首先,AI虛擬人可能會讓還活在世上的人忘記自己還真實的活在世上,忘記要和真實世界裡還活著的人互動,變相地失去活在真實世界裡的意義。其次,許多自殺前被救回來的人曾表示,之所以回頭,是因為想到在世上的家人失去自己之後會多麽傷心,決定要繼續好好活著,但是一旦逝者的形象可以被完全重建,甚至像真人一樣的陪伴還活在世上的人,自殺者是不是可能就少了一個活下去的動力?這種深層道德問題亟需進一步思考,避免AI技術發展過快,不知不覺踩過那條倫理道德紅線。

此外,鄭揚宜也分享AI對偏鄉的影響。近年來,教育單位在偏鄉小校大力推動AI教育,挹注大筆經費建置AI設備,卻忽略了偏鄉兒童需要的是AI無法提供的真人陪伴,讓已經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成長的偏鄉兒童更為孤單,心理上也更為弱勢。鄭揚宜認為,目前人工智慧在偏鄉最有可能應用於長照,像是提供遠端醫療或設計給長輩的穿戴裝置,透過AI機器人解決偏鄉醫療和長照不足的問題。他也提到,農村居民因為對AI較不熟悉,且和真實世界通常有較多的連結,因此較不會讓自己和AI有太多情感牽連,AI在鄉村地區造成的倫理問題也較都市少。

 

障礙研究在臺灣的發展

在踏入AI領域前,鄭揚宜主要進行障礙研究——一個在臺灣相對新穎,對多數人來說也相對陌生領域。傳統的障礙研究大多從社福和醫療角度出發,將障礙原因歸咎於障礙者本身,探討障礙的成因和處置方式,將「障礙者」視為需要被治療,或治療無效後需被隔離的處境。近十年來,臺灣開始新型的障礙研究,不再只從醫療和社福角度去探討障礙成因,而是從社會角度去釐清障礙成因,思考是不是「社會限制」造成障礙,而不只是從障礙者身上尋找問題。

舉例來說,鄭揚宜帶領學生標示出中壢的「障礙地圖」,在地圖上標記出對輪椅、娃娃車和拐杖使用者不友善的地點,可能是雜物過多的騎樓、騎樓和馬路之間不平的地方,也可能是停滿機車的人行道或騎樓。鄭揚宜說,輪椅使用者在農村地區會比在都市更容易被視為「障礙者」,因為農村地區的交通遠不及都市便利,在都市他可以用輪椅輕鬆移動,在農村地區可能寸步難行,讓輪椅使用者更難在農村參與社會活動,讓他更可能成為障礙者。

障礙研究強調從社會脈絡和價值觀去反思造成一個人變成「障礙者」的成因,梳理政治和經濟制度可能邊緣化了哪些族群,讓該族群特別容易成為障礙者,進而設計出包容弱勢族群的硬體建設和社會結構,讓「每個人都活得像個人」。

 

哲學研究對社會的貢獻

鄭揚宜大學讀藝術,碩士和博士班讀哲學,碩士班考上哲學系時,長輩還調侃他「臺灣最容易餓死的兩個系都被你唸到了,你未來是要幹嘛?」當初報考哲學研究所時,他很清楚自己並非為了拿學位,而是要解決大學時代參加社運觀察到的社會問題,他想了解「人」的本質、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權利與權力,進而去反思冤獄死刑、廢死和維持死刑等重大人權議題。對他來說,讀哲學研究所絕非僅是把某套理論讀得滾瓜爛熟,而是想透過研讀哲學,建構一套方法論,幫助他思考並解決他參與社運時觀察到的社會問題。

委婉地問起哲學系課程訓練對他的日後研究的影響,鄭揚宜苦笑說,他的非典型研究生涯其實是一連串人生巧合拼湊出的結果。他認為,與其一直探就讀某個系未來有什麼出路,不如思考如何將自己在系上所學貢獻社會,他希望透過自己研究所學,讓大眾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習尊重這們學問以及其相關學者,而不是一味的捲入科技產業至上的慣性思維。他強調,唯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才能讓人了解到人類痛苦、不愉快、不風光的那面,深入揭開社會上的瘡疤,並解決結構性問題。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第二講《AI與親密關係
(Visited 35 times, 9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