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詹姆士.皮伯斯(James Peebles)

「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那麼宇是無垠,宙又是永恆嗎﹖現在我們知道,以大霹靂模型來說,宇宙存在起點,也就是宇宙有其年齡。宇宙學家皮伯斯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為大霹靂、宇宙微波背景、暗物質、暗能量等做了眾多的理論架構,從而得以建造宇宙結構,為宇宙學奠定研究基礎,讓一個高度猜想性的領域成為一門精密的科學!

Read more

【人物專訪】成為豐饒的雜蕪——專訪邵軒磊

邵軒磊老師形容AI是一種活潑的、能與每一個人產生互動的科技,「別把它當作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項目,而是注意它會從細部的改變每一個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看法,如同社群媒體也是非常個人化的」。軒磊老師認為,個體化、差異化在未來社會一定會愈來愈劇烈,做好「接受自己處在不穩定生活」的心理準備,讓自己柔軟而有各種技術,能夠像幹細胞一樣變形成各種用途,才可能更有彈性地去適應各種需求,「不要鎖定自己的可能發展路徑,試著讓自己擁有各種『雜蕪』的知識與能力」。

Read more

走路快慢可看出老化程度

醫師常使用步行速度評估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身體健康狀況和老化程度。「走得快」相當考驗老人家腿腳肌力、心肺功能、身體平衡、視力、脊椎等,別具參考價值。走得快的老年人比走不快的老年人身體更健康、較不容易衰老或罹患失智症、也更加長壽。那麼中年人呢?由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系Line Rasmussen 博士、Terrie E. Moffitt 教授與研究團隊主導,攜手英國、丹麥、紐西蘭科學家以跨越三歲到四十五歲的縱向研究發現步行速度可用來評估中年人身體、大腦老化程度。研究團隊想要了解是否走不快的人身體老化較快、孩童時神經認知功能較差、以及從孩童到中年認知退化程度較大。

Read more

【探索22-1】計算的歷史縱深

在這一個世紀中,計算有跳躍性的進展,對人類文明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裡,計算如何從古代懵懵懂懂的操作經驗,慢慢提升到了解到它的本質,逐漸從數學裡分化出來,有自己研究的目標、方法,作為一個成熟的知識領域。李國偉教授從軟體、硬體雙方的發展來看計算如何從數學逐漸演化出來的歷程,以橫貫東西文明的觀點看其歷史的縱深。

Read more

【人物專訪】迎接計算而來的挑戰——專訪董世平

電腦革新了當代社會的行為模式,看似能解決所有困難,但面對計算問題,還需數學的研究與突破。董世平教授研究數論與邏輯,從討論可算不可算、可行非可行的計算問題,與觀眾分享當代計算問題的挑戰,同時娓娓道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學術研究的感悟。

Read more

【人物專訪】跨越AI科技門檻,關鍵在「跨領域」學習經驗——專訪李崇僖

今年八月甫創辦《AI法律評論網》的李崇僖老師,在大學及研究所時期就對科技與法律的關係萌生興趣,「台大法律系當時教學領域較為傳統,沒有涉及到科技的東西,但當時科技已經出現很大的轉變,包括電腦、網路等;在我讀研究所時,生物科技方面也出現發展,有很多新聞,於是我開始思考科技問題與法律的關係」。

Read more

AI的可解釋性是什麼?能吃嗎?

機器學習,或是說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讓所謂的「預測能力」大大提升,但是你信任預測出來的結果嗎?或是說你相信這個模型嗎?專業領域內的學者有他們一套衡量的標準,但是對普通民眾(大部分的用戶)而言,他們的信任感該來自何處?

Read more

疲倦家長的警訊——談父母的倦怠現象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養兒方知父母難,指的是當我們成為照顧者後,往往才體會養育孩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除了許多人常提到的經濟負荷外,近年也有許多親職講座、教養課程或是專家講座,都在討論如何能讓父母更適切的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顯示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考驗外,在建立看不見的互動關係也是一道重要的課題。那麼當身為父母的這些當事人感到身心疲倦,甚至是耗竭時,會對於養育或是自身產生甚麼影響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