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杜林 Alan Turing(1912-1954)

Turing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有過許多重大的發現與發明,但與AI關聯最密的,莫過於「杜林機」與「杜林測試」。杜林機不是一台「真實」的機器,而是一個抽象的模型,將人類的思維過程轉化為一連串簡單的操作步驟,於是可在電腦上重現,這是早期AI的設計理念。杜林測試,則是用來判斷前項任務成功與否,也就是一台機器是否具有思維能力的一項測驗。即使後續越來越多人指出杜林測試的局限與不足,但對於許多AI開發者而言,仍是他們念茲在茲的目標。

Read more

涂靈對人工智慧的想像(上)

涂靈(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 在替英國政府設計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ACE)成功之後,開始積極宣揚電腦的用途,認為它將改變人類文明的生活與思考方式。當初許多人認為涂靈言過其實,但至今已無人能否定這個看法。電影《模仿遊戲》裡出現一幅涂靈母親的畫作,畫裡小艾倫不顧玩伴的曲棍球比賽,低頭仔細觀察一朵小雛菊,彷彿預告了涂靈日後對數學規律與自然界充滿神秘關係的好奇。基於此好奇與對計算的敏感,涂靈相信看似複雜的自然界現象,如雛菊的花瓣、向日葵子的排列、生物細胞的分裂生長等等,可能由某些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描述。這些觀察比當代學者早了10~20 年,也是日後渾沌理論、碎形理論、生物數學的發展基礎。

Read more

演化,AI的第三條路!(2/2)

過去50年來,科學家流行採取兩種方法讓機器模擬人類智慧,也就是撰寫程式,以及囊括人類集體知識與專門技術的資料庫,但其實計算理論先驅涂林還提過AI的第三條路——藉由遺傳或演化搜索,以存活力的高低決定「基因」的組合。現在,科學家以達爾文演化方式運作的電腦程式,正自行製造新奇發明,其實用的程度足以取得專利。(續前文)

Read more

【探索20-1】從圖靈測試到微軟小冰:人工智慧的演進與展望

■1950年,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被視為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端。21世紀的今日,人工智慧成為顯學,看似蒸蒸日上的領域,令人難以相信歷史上它曾沒落到幾乎無人聞問。臺大資工系林守德教授和我們分享人工智慧的演進歷程,以及目前趨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