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魚類的視覺與嗅覺

生物的眼睛,會根據他們棲地所能見的光而演化。以住在深海的川紋笛鯛為例,在牠的體長大約是3.46公分時,牠的眼睛對波長513奈米的光最敏感,偏綠;然而當牠長到8.2公分時,則對492奈米的波長最敏感,這告訴我們的就是:牠幼年時住在淺水區,成熟時移居到深水區。

Read more

「中央研究院講座」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Dr. Shuji Nakamura訪台演講

中村教授於105年7月當選本院名譽院士,此次應邀來台除擔任「中央研究院講座」講者,並將接受本院頒贈名譽院士證章。中村教授預定106年2月8日在本院發表專題演講,講題為「The Invention of High Efficient Blue LEDs and Future Solid State Lighting」,除以親身第一手的經驗介紹藍光二極體的發展史外,並將預測人類下一階段照明科技的發展趨勢。

Read more

感光也感熱的光敏素

做為光合自營生物,植物必需能夠準確的監測它需要的光──主要是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紅光與藍光的強度是否足夠。如果不夠,植物就會減少對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組件(如葉綠素、葉綠體、葉片)的投資。植物如何進行對光的監測呢?主要透過一群光受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偵測紅光與紅外光的光敏素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