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從水下聲音探索海洋生物多樣性

在進行水下感測時,光線在海水中的傳播範圍極為有限,但是透過聆聽海中的各種環境音與動物音,就能夠有效探測海洋的環境變遷、生物多樣性、以及人為干擾。本講次簡介被動式水下聲學的發展歷史,並討論近年來結合新興水下技術與資訊科技後,其在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眾多應用與發展潛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聆聽經驗與音樂訓練如何形塑大腦?〉&〈亥姆霍茲的聲音科學〉

對音樂家的大腦進行研究後,我們發現音樂家的聽覺皮層,可能因為規律而持續的長期訓練而增大,也比較能夠捕捉到聲音裡頭的細節;演奏特定樂器的音樂家,其大腦對於自己熟悉的器樂聲響,更會產生較強的反應。不同的音樂訓練方式,對於大腦的影響也不同,比方說指揮家的聽覺空間處理能力,就明顯比鋼琴演奏家來得優秀;爵士樂跟古典樂音樂家,大腦處理音樂的機制也不一樣。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說話、唱歌與音聲醫學〉&〈彈情說愛,說不出口就摩出來——談生物變異產生的聲音多樣性〉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發出聲音—各式各樣的聲音,猩猩搥胸是一種,蟋蟀摩擦翅膀也是一種。人類也可以搥胸、拍手發出各種聲音,但是我們有特殊的發聲器官,使我們有其他動物沒有的特別發聲機制。此外,人類為了說話、歌唱等傳達思想的特有目的而發聲,也與其他動物發聲的目的不同。考古人類學發現在至今約五萬年前,人類的頭顱骨開始變大,這是大腦前額葉發達的證據,代表思想、情感逐漸生成,進一步會出現說話的機制。語言(language)一詞的字典定義為:「一群共同生活的人,基於溝通共同經驗而形成的嚴謹規則。不限於口說、書寫,也可以是手語、點字等等。」因為共同生活的群體很多,因此不同時空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語言,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現存約4、5000種口說語言,其中大部分沒有對應的書寫語言,加上受強勢文化的影響,故正在快速消失當中。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義大利名琴三百年來的未解之謎

■現代小提琴誕生於義大利小鎮克里蒙納 (Cremona) ,源自此地的三大家族所製的名琴,把把價值不菲。然而這些名琴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使得歷代演奏名家覺得一身技藝,非得要有名琴搭配,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合成器的音色故事

■聲音是地球上無所不在的訊號,既能跨越空間,又可標記時間,是生物最基本也最變化多端的隔空能力。音樂是人類操控這種能力,最為獨特的藝術化表現,柯智豪先生在本講次中為聽眾示範,合成器如何以「一人樂團」之姿,成為現代音樂家製造或印證各種聲音的最佳利器。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音樂的結構與愛樂的腦

■音樂認知的基本架構,是由作曲家李歐納德.邁耶爾 (Leonard B. Meyer) ,在 1956 年出版的《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所奠定。他提到音樂所能撩撥的許多情緒,都是來自於聽眾的期待。蔡振家教授特別為我們剖析音樂結構,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喜愛的感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