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魚類的視覺與嗅覺

生物的眼睛,會根據他們棲地所能見的光而演化。以住在深海的川紋笛鯛為例,在牠的體長大約是3.46公分時,牠的眼睛對波長513奈米的光最敏感,偏綠;然而當牠長到8.2公分時,則對492奈米的波長最敏感,這告訴我們的就是:牠幼年時住在淺水區,成熟時移居到深水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痛覺與本體感覺

人類的疼痛科學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千年前,當時的秘魯人就會吃古柯來止痛;到了西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人也會進行止痛,但他們認為疼痛是超自然的因素造成的。到了西元前410年,希臘人開始慢慢把痛覺當成一種疾病,而不是超自然現象造成的。到西元1664年,迪卡爾更把痛覺與大腦做連結,他認為人因為有大腦才會痛。西元1805年,第一次發現了嗎啡,不過嗎啡早就以鴉片的形式存在了;阿斯匹靈的發明則在1864年,讓發明的廠商大賺錢。在1906年Sherrington發現了痛覺神經,然後在1965年Melzack及Wall則發表了痛覺閥理論,理論的基礎就是會痛的話止痛最好的方式就是按摩,因為按摩會刺激觸覺,可以在神經網路裡面抑制痛覺的傳遞。接著在1973年發現了鴉片受體與腦啡,到了1995年以後,分子生物學在痛覺領域中大放異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