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在災害評估中的應用
隨著氣候變遷、各類災害如:洪水、颶風等,對環境、人類生活產生更劇烈的衝擊,SDGs的相關目標如: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也成為巨大挑戰,其中的11.5子項「減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更是各界災害救援、減災計畫的重要目標。近年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與Google Research合作,將機器學習帶入災害評估場域,你能想像機器學習如何幫助更多受災居民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期文章!
Read more最新的有趣科學新知,看這裡就對了!
隨著氣候變遷、各類災害如:洪水、颶風等,對環境、人類生活產生更劇烈的衝擊,SDGs的相關目標如: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也成為巨大挑戰,其中的11.5子項「減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更是各界災害救援、減災計畫的重要目標。近年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與Google Research合作,將機器學習帶入災害評估場域,你能想像機器學習如何幫助更多受災居民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期文章!
Read more2017年,國家地理頻道推出電視影集《世紀天才》,首季聚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的生平,透過現代影視的技術,將愛因斯坦的生平描繪出來。這部片迅速成為科學愛好者必看的節目,其中最讓人熱議的便是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他曾經有過兩段婚姻,且還有多次的婚外情,讓我們透過他的兩段婚姻來一探他的感情世界,使我們能更立體地認識這一位科學巨擘。
Read moreAI時代來臨,現代的兒童及青少年出生於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的時代,在他們成長的過程裡,也伴隨著AI一起成長。然而,AI作為一個新興技術,仍然有其不穩定的地方。諸如AI模型從大量訓練資料所產生的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現象、或是有心人士使用AI工具操控政治輿論等等。對於下一代如何使用並看待AI,讓教育界及學術界等各界的學者都十分關心。
Read more疫情期間,一個澳洲研究團隊於布里斯本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居家生物普查,並在期間記錄到1,168種生物,研究依據發現物種的時間建立物種累積曲線,也在研究期間發現了不曾收錄於澳洲生物資料庫的觀察紀錄。研究結果顯示約87%的物種為原生種,顯示絕大多數物種存在於都市,並非完全來自人類的影響。這份研究不僅提供了布里斯本都市完整的生態調查紀錄,也顯示都市生態有更多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議題。
Read more鳳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祂的起源仍是個待解的問題。商代與西周的鳳可能只是古人崇拜而實際存在的鳥禽,直到戰國中晚期才開始被賦予各種文化元素,並於漢代獲得整合、擴充。孔子對「鳳皇來儀」的誤解可能導致鳳在後世逐漸有了祥瑞的象徵,這般的動物道德化進程與盛行的政治、哲學思想密切相關,鳳的降臨在漢代成為帝國興盛的象徵,而受執政者重視。
Read more在這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你是否會焦慮有一天自己的工作會被AI而取代呢?AI正在持續且快速的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然而,若能駕馭AI,對於工作上的不安全感應該也能有效降低。心理學家們面對這樣快速變遷的時代,也展開了相關研究,以了解工作焦慮、心理安全以及AI之間的關係。
Read more說到無人機,你的腦海會浮現什麼印象呢?大家第一印象或許會想到YouTuber用無人機拍攝美景的畫面。其實,無人機對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推動也是一大功臣!你認為無人機可能對哪些目標的推動比較有幫助呢?本篇文章將帶你瞭解無人機的測繪功能在永續領域的應用、能幫助到哪些SDGs目標,並介紹南非飛行實驗室 (South Africa Flying Labs) 成員們如何運用無人機,和約翰尼斯堡的社區居民攜手應對雨季的洪水災害。
Read more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排列成蜂巢狀單層結構的材料,自2004年被成功分離後,由於它優異的物理特性,引起了材料科學的革命,科學家紛紛投入石墨烯的研究,在2024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上發表了一項革命性成果,他們透過將石墨烯修飾成蝴蝶形狀,使其同時具有鐵磁性和反鐵磁性,而當中的電子則具有高度的量子自旋糾纏,這一發現被認為是量子科技發展的重大突破,有望成為新一代量子材料的基礎,推動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的進步。
Read more本篇要介紹的是會放電的工作細胞,多巴胺能神經元 (DAN) 是主角,而神經遞質化學物質多巴胺姑娘是配角,他們兩位在兩個關鍵的大腦區域中工作時,DAN扮演著愛好新奇解謎的福爾摩斯,主導尋找新奇事物的相關神經機制,並且也是連接好奇和神經元活動為關鍵。但這裡有一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DAN將會漸漸失去尋求新奇的能力。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導致好奇心下降的背後神經機制又是什麼呢?
Read more鳳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傳統形象往往是有著五色翎羽並帶著萬丈光芒,祂的起源仍是個待解的問題。目前最古老的鳳只宜上溯至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鳳」字,從字形特徵來判斷應是根據綠孔雀而來。早期的「鳳」字都假借為「風」,承繼了甲骨文的西周金文「鳳」字則是戰國時代「風」字的字源,是形聲字省去形符,並與聲符結合再行訛變的結果。從「鳳」字在卜辭中的意義來檢視,商代晚期的鳳看似的確不具任何的神鳥意涵,但從器物的紋飾表現上卻可能未必如是。
Read more你有沒有想過,當別人向你提問時,你回答問題的思考邏輯是什麼呢?這個看似很奇怪的問題,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可能是造成我們思維與人工智慧思維有所區別的最大原因。從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琳達問題」,認知心理家發現人們在思考時,容易因為捷思法,透過自己的經驗反射性判斷出答案,而非經過複雜縝密的思考。讓人意外的是,這樣的問題在LLM當中也同樣會發生,但差別在於LLM如果透過提示與修正提問方式之後,回答準確度會有上升的趨勢,但在人類身上並沒有這樣的效果。如此看來,機器的發展和人類大腦的發展,似乎並不是依循著相同的發展路線而前進,這又是另一個值得玩味的議題。
Read more我們所認知的物質多是由原子隨著空間規則排列形成的晶體,2012年時,諾貝爾物理獎得主Frank Wilczek提出一種猜想:「物質能不能隨著時間排列而非空間?」這樣的假想物質被稱為時間晶體。直到2024年7月,奧地利和中國的科學家首次製作出時間晶體,此研究利用奈米光束激發銣原子形成Rydberg態,觀察到電子之間的強交互作用導致週期性地振盪,此研究證實了時間晶體的存在,且時間晶體對外擾動具有更強的抵禦力,能延長量子狀態的壽命助於量子科技的發展,不僅如此,時間晶體的出現還能提供全新的視野使我們一窺大自然隨時間演進成有序系統的奧祕。
Read more孩子們天生就會向其他成人學習,而他們不只是會學習他們所感覺到「正確」的事情,也會根據周遭環境的「社交線索 (social cues)」來學習。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並不是「照單全收」,當現實產生衝突或矛盾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相信誰呢?若是「機器人」介入了育兒情境之中,孩子們會相信科技?還是真實人類呢?
Read more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的目標之一,是創造零飢餓的世界。具體來說,要如何做到呢?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在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行動,透過數位創新尋找、支持和推廣具有高度潛力,改善全球飢餓問題的解方。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WFP的各國農業、跨領域專家們,如何透過H2Grow計畫和低科技技術,在環境條件不佳、受氣候變遷衝擊的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及非洲尚比亞,為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的人們帶來因地制宜的客製化創新解方。
Read more七夕的傳說在華人地區廣為流傳,更是情人的代表節日。七夕的故事最早其實是在反映當時的暴政,慢慢變成了愛情故事。後來又與民間傳說結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在過去有許多七夕的相關典籍,是現代網路上也有許多網站的資料來源,然而這些來源有時候卻有些奇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