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甲骨文的「鳳」與祥瑞鳳凰的起源(上)

分享至

鳳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傳統形象往往是有著五色翎羽並帶著萬丈光芒,祂的起源仍是個待解的問題。目前最古老的鳳只宜上溯至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鳳」字,從字形特徵來判斷應是根據綠孔雀而來。早期的「鳳」字都假借為「風」,承繼了甲骨文的西周金文「鳳」字則是戰國時代「風」字的字源,是形聲字省去形符,並與聲符結合再行訛變的結果。從「鳳」字在卜辭中的意義來檢視,商代晚期的鳳看似的確不具任何的神鳥意涵,但從器物的紋飾表現上卻可能未必如是。

撰文|江柏毅

鳳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與百鳥之王,也是祥瑞、高貴的象徵,其傳統形象往往是有著五色翎羽並帶著萬丈光芒,而作為一種今日地位與龍相近的歷史文化認同,鳳的起源為何?又能夠追溯至何時?

有學者從考古發現的角度探討,主張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諸多鳥形紋飾、文物便是鳳的起源,也因此認為鳳的文化發展史長達五、六千年之久,許多來自仰韶、河姆渡、紅山、良渚、山東龍山、石家河等考古學文化的文物便是最好的證明(圖一)。他們認為鳳文化意象的出現與龍類似,不僅是古代中國各地交流互動下的產物,也是各種文化要素累積的結果,都有漫長的形成過程。不過這樣的觀點其實已預設了遠古時期中國各地皆存在文化上的交流影響,並無法完全透過考古證據證明,而更實際的問題則在於這些古老的鳥形紋飾、文物並沒有辦法被證實是鳳,它們也很有可能僅是古人日常生活裡對鳥禽的形象描繪。

圖一:(A)河姆渡文化帶鳥紋象牙蝶形器、(B)仰韶文化彩陶鳥紋彩繪、(C)紅山文化玉鳥、(D)石家河文化玉鳥、(E)良渚文化玉鳥|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3、2005、姚草鮮 2014

循著這樣的思維謹慎而論,目前最古老的鳳只宜上溯至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鳳」字,這個在甲骨文發現之初便由羅振玉考釋出,有著繁複筆畫的禽鳥象形字,在冠部、軀體和尾部的細節表現上顯得多變(圖二),也由於許多同字異體常出現在同版卜辭上,表示同時代的「鳳」字便有多種寫法,某幾類寫法可能也具有跨時代性,凸顯了「鳳」字的書寫當時存在一定的隨意。

圖二:甲骨文的「鳳」字|來源:作者提供

甲骨文「鳳」字的冠部可粗略分為四型:無冠羽、倒三角形冠羽、於倒三角形冠上再添一短橫畫的「辛」形冠羽(註一),以及倒三角形或「辛」形上另帶三短豎形冠羽。無冠羽的「鳳」字目前發現極少,後三型中則以「辛」形冠羽最多,倒三角形冠羽、帶三短豎型冠羽數量相近。就發展趨勢而言,「鳳」字的冠羽有著由倒三角形發展至三短豎的字形繁化演變,但倒三角形與「辛」形冠羽可能只是書寫習慣上的差異,沒有時間早晚的承繼關係。

「鳳」字的軀體與甲骨文的「隹」字(圖三)有些相似,同樣都以單線勾勒禽鳥微拱的身形與末端的爪,並在其上分岔出二至四條曲筆以表現羽翼,但「鳳」字顯著的區別仍在於羽翼上多了斜出的短筆,凸顯其多羽特點。斜出的羽毛往往呈對稱倒V形,但也見偏向一側的寫法,少部分字形則可見在軀體四周施加小點,且通常為四點平均分配在軀體兩側上下。這樣的寫法與其他「鳳」字沒有用法上的區別,應只是一種書寫習慣(註二)。至於「鳳」字修長的羽尾末端字形則可分為錐形帶尖角或半圓形帶三條短線兩類,所欲表現的應是「鳳」的尾上覆羽特徵,不過這部分並不是「鳳」字的必要結構(圖二),字形的時代早晚也與尾上覆羽特徵的有無無關;尾上覆羽在形狀、數量上的不同應同樣也只是書寫習慣的差異。

圖三:甲骨文的「隹」字|來源:作者提供

甲骨文的「鳳」字還可見到加了聲符「凡」的字形,為文字聲化的表現,在商末的出現年代較晚。「凡」為青銅盤逆時鐘轉九十度的象形,由象盤底圈足和盤底的兩微彎豎筆和連接兩豎筆的短橫畫組成(圖四)。

圖四:甲骨文的「凡」字與河南安陽武官村北地出土魚紋盤|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卜辭中「鳳」字多被假借為「風」,如《合》34034「□未卜,若鳳」,意思是在某個未日貞問風是否和順?又如《合》34137「甲戌,貞其寧鳳,三羊、三犬、三豕」,意思是在甲戌日這天貞問是否該以各三頭羊、犬、豬來進行寧風的祭祀。「鳳」假借為「風」最著名的案例見於《合》14294「四方風」大骨和《合》14295「四方風」大龜板(圖五),前者為記事刻辭,後者則為卜辭,其上均可見商代東、南、西、北四方神名與四方風之名,亦可同《尚書・堯典》、《山海經・大荒經》中的四方風記載呼應。在商人的思維裡,風是至上神「帝」的臣使,從《合》672「貞翌癸卯帝其令風」、「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的對貞可知風是受帝驅使的。

圖五:「四方風」大骨和「四方風」大龜板|來源:李運富 2019

今日从虫凡聲的「風」初見於戰國楚系與秦系簡帛文字(圖六),其字源可追溯至西周金文的「鳳」。金文的「鳳」與晚商字形有些許不同,尾上覆羽脫離了軀體改置於聲符「凡」下,數量亦可由三簡省為一個。「鳳」字向「風」字的演變推測是省去了形符,只保留聲符「凡」與尾上覆羽,雖然這個可能發生在西周至春秋間的演變目前找不到字例,但保留於東漢孟孝琚碑、夏承碑漢隸中,於「凡」下有著尾上覆羽的「風」字可能便是這個中介字的活化石(圖六)。另從《說文解字》收錄的古文與楚系「風」字觀察,可知古文「風」保留了西周金文「鳳」尾上覆羽上半部的半圓,而楚系文字保留下半部的三短畫,但書寫方式已似「它」形。秦系文字則將尾上覆羽下半訛為「虫」,成為小篆字形的直系來源。

圖六:西周金文「鳳」和戰國楚系、秦系簡帛、古文、小篆與碑刻漢隸「風」字|來源:作者提供

「鳳」字在卜辭中除了假借為「風」之外,也作族名使用,可能地望在今日山西省西南。《合》9245甲橋刻辭「鳳入百」便是鳳族進貢一百片龜版的記錄,類似的案例也見於《合》9244、《合》9246。「鳳」字在卜辭中作某種實際存在動物的情形幾乎不見,就算有也有所爭議,如《合》5659「□酉卜,王鼎(貞):□卜,巫□三… 鳳一 …」,推測鳳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且作為祭品,但這條卜辭殘損嚴重,無法完全通讀;又如《甲》3112「甲寅卜,乎鳴羅,獲鳳。丙辰,獲五」,全辭意思為商王在甲寅日這天進行占卜,貞問命令鳴這個人用網捕鳥,是否會捕獲鳳。兩天後的丙辰日果然獵獲五隻鳳。不過也有學者猜測這裡的「鳳」字可能是「雉」的誤刻。

「鳳」字之義作某種鳥禽初見於西周早期金文(註三),但對於鳳所象為何,學界過去曾有雉雞、雞、鵪鶉、孔雀、鴕鳥、燕雀、鶴等真實存在鳥禽的猜想,也有融合了各種飛禽、走獸、游魚、神物以及火、風、日、月、雷電等自然現象而來的抽象之說,不過若從甲骨文「鳳」字所具備的冠羽與尾上覆羽特徵來判斷,其原型應是中國原生的雞形目雉科動物 - 綠孔雀(Pavo muticus)。綠孔雀羽色鮮艶,頸部有鱗狀羽毛,翅膀短圓,不善飛行,性喜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河谷的常綠闊葉林、混交林和稀樹草地,目前在中國境內僅分布於雲南省,估計種群數量不到五百隻,是一級保護動物。根據歷史地理學研究,綠孔雀在歷史時期曾廣泛分布在華中、華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而從考古發現可知史前時期至歷史時代早期華北亦有綠孔雀的蹤跡(註四),可能與當時氣候環境仍較暖濕有關。整體而言,綠孔雀在中國古代的分布範圍是由黃河流域逐漸退往長江流域,再縮小到西南與嶺南,進而又從兩廣退縮至雲南。研究顯示綠孔雀種群在中國境內的大範圍大量消失與棲地遭受人類活動加劇破壞有關,而古人對綠孔雀在食用、裝飾和藥用方面的需求更是導致牠們消失的主因。

從「鳳」字在卜辭中的意義來檢視,商代晚期的鳳看似的確不具任何的神鳥意涵,但此現象是否說明商代的鳳與後世有著祥瑞意義的鳳並無發展脈絡關係?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部分原因在於甲骨卜辭其實是特殊活動下的產物,而占卜的事類其實有相當程度的選擇性,正如商代的青銅冶鑄幾乎不見於卜辭,但這絕不代表商代晚期沒有青銅冶鑄業。事實正好相反,商代的青銅冶鑄不僅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也是王朝手工業專業化最佳的例證之一。

以甲骨文「鳳」字的主要特徵作為判斷依據,商代晚期青銅器紋飾裡其實也可見到鳳(圖七),由於僅有非常零星的發現,且在器物上也幾乎不作主紋,而是在整體呈帶狀的紋飾中居於主紋兩側,故有部分學者認為當時的鳳紋僅作為裝飾而無文化意義,不過也有學者推測鳳紋可能代表著商代四方風神的形象,或是協助巫師溝通天地的神獸,與青銅器紋飾上的龍、虎、鹿相似。

圖七:商代晚期青銅器所見鳳紋|來源: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 1984

其實商代晚期青銅器鳳紋的文化意義為何是個無法證真也無從證偽的問題,無論何者為是,它肯定是西周時期青銅器鳳紋(圖八)之濫觴。鳳紋之所以作為主紋盛行於西周早、中期,可能與《國語・周語》所載「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有一定關係,其用意在宣揚周人受命於天,取代商人建立新王朝有其合法性,是強烈政治目的下的產物(註五)。

圖八:西周早、中期青銅器所見鳳紋|來源: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 1984

 


註釋

註一:甲骨文的「辛」字形似一個倒三角形於底端筆畫拉長向下成一豎筆,稍繁複的字形則在豎筆中段添加一略似短橫畫的V形,或另在倒三角的頂端之上再添一短橫畫,整體象鑿形工具,並常見於與刑罰有關的文字,作帶有刑罪含意的表意符號,也因此另有一說「辛」字象施黥刑的尖銳刑具。「辛」字與部分「鳳」字的「辛」形相似,但兩者的字形發展脈絡並不相同。鳳的「辛」形皆與鳥首相連,為鳳之所象生物的生理結構一部份,而非獨立於鳳的構件。相同的案例也見於甲骨文的「龍」字,而從商代晚期金文「龍」字可確知「辛」形冠實為冠角。綜上可推知「鳳」字的「辛」形非表刑罪義的「辛」,而是鳳的冠羽。

註二:有學者認為「鳳」字外圍的小點可能表風吹揚塵、四射的光芒、水或是雨滴。

註三:西周早期金文的「鳳」字見於中方鼎,從銘文可推知為周王賜給臣下的動物賞賜。

註四:河南南陽市淅川下王崗遺址仰韶文化一期(距今約六千至七千年)地層、商晚期安陽殷墟和陝西長安神禾原戰國晚期秦陵園大墓(夏太后墓)珍禽異獸從葬坑K12都發現有綠孔雀遺骸。

註五:《說文解字》:「鸑,鸑鷟,鳳屬,神鳥也。从鳥,獄聲。《春秋國語》曰: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鷟,鸑鷟也。从鳥,族聲。」全文意指周之先祖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定居於岐山之事。

 


參考文獻

  1. Childs-Johnson, Elizabeth
    1989 The Bird in Shang Ritual Art: Intermediary to the Supernatural, Orientations, Nov, pp.53-60.
  2. Feng, Dong et al.
    2021 Population genomic,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evidence suggest the role of human forces in endangerment of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Vol. 288, Iss. 1948: 20210073.
  3. Kwang-chih, Chang
    1980 Shang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 Paper, Jordan
    1986 The Feng in Protohistoric Chinese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 Vol. 25, No. 3, pp. 213-235.
  5. 于省吾
    2017《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
  6.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編著)
    1984《商周青銅器文飾》,北京:文物出版社。
  7. 王怡敏、劉波
    2023〈綠孔雀在中國的現狀及保護策略〉,《林業調查規劃》第四十八卷,第二期,頁89-92。
  8. 文煥然、何業恒
    1980〈中國古代的孔雀〉,《化石》第三期,頁8-9。
    2019〈中國歷史時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輯於文榕生選編整理,《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頁186-194,重慶:重慶出版社。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1980《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0. 李朝遠等
    2004《中國青銅器》,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11. 李運富(主編)
    2019《甲骨春秋 – 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12. 金祥恆
    2001〈釋鳳〉,輯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頁82-86,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3. 金璋(Lionel C. Hopkins)(郅曉娜譯)
    2010〈風、鳳、朋考〉,《殷都學刊》第二期,頁30-33。
  14. 屈玉璽
    2020《甲骨卜辭中鳳字的形體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15. 胡松梅等
    2023〈陝西長安神禾原戰國秦陵園大墓從葬坑K12出土動物骨骼研究〉,《考古學報》第一期,頁123-148。
  16. 姚草鮮
    2014〈從彩陶紋飾看中國史前晚期的太陽崇拜〉,《洛陽考古》第四期,頁27-33。
  1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3《河姆渡 – 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反山》,北京:文物出版社。
  18. 容庚
    1941《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
  19. 孫亞冰、林歡
    2010《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常玉芝
    2010《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陳柏全
    2004《甲骨文氣象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22. 曾憲通
    1996〈楚文字釋叢(五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頁58-65。
  23. 單育辰
    2020      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單鵬飛等
    2021〈中國綠孔雀及其保護現狀〉,《西部林業科學》第五十卷,第五期,頁101-107。
  25. 賈蘭坡、張振標
    1989〈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中的動物群〉,輯於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河南分隊編著,《淅川下王崗》,頁429-439,北京:文物出版社。
  26. 劉曉晗
    2021〈甲骨四方風研究的新進展與反思〉,《中國史研究動態》第四期,頁24-39。
  27. 鄭振偉
    2000〈隋以前文中的「鳳」〉,《嶺南學報》新第二期,頁71-96。
  28. 龐進
    2006《鳳圖騰:中國鳳凰文化的權威解讀》,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29. 顧伯建、王放
    2021〈野生綠孔雀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第二十九卷,第十一期,頁1554-1564。
(Visited 41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