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式、負向童年經驗與情緒調節:別再壓抑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自傷與自殺的念頭開始出現呢?來自英國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的學者Margaret McLafferty以及其他專家,便針對了近年被發現有高比例憂鬱症狀的學生族群進行研究,並於今年發表於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在過去學者Evans進行的研究中,顯示事實上在大學當中有高比例的群體,受憂鬱與焦慮症狀所苦。對於這些學生而言,McLafferty等人認為除了受到來自於外界的壓力,過往的童年經驗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的研究就發現,負向的童年經驗與教養方式會帶給個體在未來許多的不良心理衝擊。

Read more

網路約會暴力的性別差異

科技的進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舉凡討論公事、交友、聚會,甚至是增進伴侶間的親密關係,都成為可能。只是,當網路世界也開始出現了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伴侶之間的約會暴力或是控制行為,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現象?而不同性別的使用者,會不會與這些負向行為有不同關聯性呢?

Read more

我們的飲食型態與重複暴食行為

暴飲暴食是個耳熟能詳的成語,然而在生活中,甚麼樣才算是暴食呢?在餐廳點吃到飽,或是在夜市大買特買就是嗎?暴食(binge eating)指的是,一個人在即使不感到飢餓的狀態下,不分地點與時間的進行大量進食的行為,並很可能使得自己感到不適,原因可能與情緒、家庭因素或基因等有關。根據近年學者Mitchison等人的研究,從過去近30年之間,暴食行為的比率上升了許多(2.7%-13.0%)。雖出現暴食行為並不明確代表罹患所謂的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但過去的研究指出,當暴食行為重複出現,很可能與不適感受或是日常功能的降低有所關聯。

Read more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自我反省性與憂鬱症狀

近年有學者開始好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後設認知表現,對於自身的心理狀態會有些什麼影響?過去在學者Buck等人的研究中,他們探討了被害意念、情緒困擾與後設認知容量(metacognition capacity)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後設認知容量和被害意念具有反向關聯,而與情緒困擾呈現正向的關聯,顯示了後設認知充足的個體能將情緒狀態與其他思考進行整合,並且進行適當解讀。

Read more

童年創傷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會認知

多項研究均指出童年創傷經驗會產生許多負向的心理影響。學者Matheson在一篇2013年的後設分析指出,在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上所看見的童年逆境經驗比率,明顯高於作為對照組的受試者,也高於罹患焦慮症的受試者,顯示早期創傷經驗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之一。此外,許多研究亦發現在孩童時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個體的依附關係建立過程──這與未來孩童在和他人互動,或是進一步產生判斷與解釋外界訊息的歷程有著密切關聯。

Read more

人際創傷的心理衝擊:不公平知覺的潛在影響

在經歷了嚴重的創傷事件後,有一部分的人們會經驗到明顯的負向心理衝擊,包含感受到侵入性的記憶、變得過度警覺等創傷後壓力症狀。事實上,創傷事件的種類相當多元,從非人際的自然災害、交通意外,到與人際密切相關的身體暴力、性暴力與性侵害等。那麼,不同類型的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會有所不同嗎?若是有,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Read more

「自我寬恕」可能對自殺者遺族的情緒發揮緩衝效果?

不論就個人或是社會層面而言,自殺一直是重大且複雜的議題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每年約有近四千人因自殺而死亡,自殺也在國人死因排行中約佔第9至第11名。然而,當面對自殺議題時,有一群人雖未從事自殺行動,卻很有可能因此出現情緒困擾。這群人是所謂的自殺遺族(suicide loss survivors)——自殺者的家人、重要朋友或是親近的同事、同儕。對自殺者遺族而言,這個重大的生命事件具有什麼意義呢?

Read more

排斥與潛在的負面心理危害:談自我慈悲的保護作用

儘管許多人能瞭解遭受排擠的經驗是十分難受的,但這對於當事人心理層面,究竟會有什麼影響,以及什麼樣的變化呢?過去心理學家Kipling Williams對於排斥概念(ostracism)相當感興趣,關於個人遭受排擠的心理歷程,Williams在他的理論模型中指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中可能出現三個階段的變化。

Read more

我是不是錯過什麼了?錯失恐懼與手機成癮

過去只能從電視或是報章雜誌才能掌握世界的脈動,當今環境則可以透過即時更新的社群媒體或是串流平台而更早一步知悉。儘管便利,但資訊如此快速流動的時代,科技有沒有可能對人們產生甚麼影響呢?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可能會是許多人曾經有,或是目前仍熟悉的經驗。

Read more

父母的惱怒情緒(parental aggravation)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今年刊於Child Abuse & Neglect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歷桑納大學的學者Bin Suh與Suniy S. Luthar,則是好奇:除了童年不良經驗之外,父母的惱怒情緒(parental aggravation)是不是也會對於兒童的適應產生危害呢?他們認為,儘管過去相關的研究豐富,但少有研究著重於看待父母情緒的影響,且比起一些童年不良經驗,父母的態度與情緒更可能是仍舊在持續發揮影響。

Read more

完美認知與正念減壓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是否看待生活與工作中的每件任務都要求極致的完美,或總認為做得還不夠?近期的研究都顯示了完美主義可能與心理困擾有關,像是產生焦慮與憂鬱症狀,或是出現拖延與飲食問題等。正念減壓(mindfulness meditation)則是一個協助個體聚焦於當下的一系列活動。研究發現正念減壓有助於減緩壓力反應與心理困擾。一些學者則認為,在正念減壓中的各個特點中,不評價(non judgement),意即聚焦於當下狀態且不對其批判與評價,是正念的重要的元素之一。

Read more

無法處理好情緒可能與出現自殺意圖的關聯?

據衛福部統計,在民國92至107年間,每年約有3000至4000多人因自殺而死亡,在國人死因排名中約為第9-10名。這顯示自殺風險一直是在個人心理健康狀態中,需要關注與謹慎處理的重要指標。除了自殺之外,非自殺性的自我傷害(non-suicidal self harm)──一種非意圖自殺的自我傷害行為,也可能對個體產生有害後果的行為,包含最直接的:增加自殺風險。

Read more

內隱認知、特質以及危險駕駛之間的關係

「感官刺激尋求」是一項人格特質,跟普通人比起來,在這項特質的評比上拿高分者,會更偏好追求感官上的新鮮刺激,或是樂於追尋新奇事物,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它是好奇心的基礎之一,但是它也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人們會更加樂意承受高風險來做危險的行為。

Read more

情緒失調與遊戲成癮可能有些什麼樣的關係?

過去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的調控能力可能與遊戲成癮有關,除此之外,投入電玩遊戲也可能成為一些人在因應壓力與挑戰時的方法。2019年,來自義大利巴勒摩大學的Maria Di Blasi與其他學者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發表研究。他們對於情緒失調與問題性的玩遊戲現象之間關係感到好奇。他們認為,情緒失調將可以預測過度遊戲的情形,除此之外,他們也認為,有關兩者之間的連結,可能存在著逃避現實(escapism)的動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