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這麼近嗎?談社交焦慮與距離預估偏誤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蔡岷哲

●社交焦慮與偏好距離

根據目前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症狀,包含在可能被他人檢視的社交場合中,感到顯著的恐懼與擔憂。但你知道,社交焦慮的程度,也可能與個體對他人與自己之間偏好的舒適距離,以及對於距離的預估偏誤有關係嗎?

在今年的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上,來自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學者 Nur Givon-Benjio與Hadas Okon-Singera,便針對上述的概念進行探討。在他們引述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可能出現有認知上的偏誤,尤其是與社交情境有關的線索,顯示社交焦慮程度高的個體,似乎在預估眼前的刺激與自己的距離時可能出現偏誤。而過去學者Anat Perry則是發現,當社交焦慮程度高時,受試者會對陌生人傾向保有較遠的距離。為了進一步了解社交焦慮、對於距離的預估偏誤,與跟他人間偏好的舒適距離之間的關係,Givon-Benjio 與 Okon-Singer 於是針對100位與75位大學生分別進行了兩項實驗。

在第一個實驗當中,Givon-Benjio與Okon-Singer先請受試者想像自己的朋友與陌生人的意象,以便後續實驗進行。接著,受試者透過電腦程式,開始進行偏好舒適距離的選擇:螢幕畫面首先呈現一個圓形,受試者想像自己站在正中央;接著,螢幕提示受試者接下來要想像的目標對象是朋友或陌生人;下一幕,則是在圓形的外圍呈現出一個以線條組成的小人,受試者接著開始反應,在目標對象靠近自己多近時,會開始感到不舒服,並在圓形內進行點選以決定距離。第二階段,Givon-Benjio 與 Okon-Singer 則是要求受試者預估,目標對象與自己的距離有多遠。在這個階段中,與剛剛類似,畫面上會呈現目標對象。不同的是,目標對象可能會在圓形內的不同位置,此時受試者需要判斷,目標與自己的距離是多遠,並以拉桿(近──遠)的方式來進行選擇。最後所有受試者會填寫一份了解社交焦慮程度的問卷。

在第二個實驗中,Givon-Benjio與Okon-Singer找了另一群受試者。為了增加整體實驗的有效性,他們首先進行與第一個實驗相同的程序。接著,為了增加實驗在現實生活中類推的效果,Givon-Benjio與Okon-Singer進行了另一個實驗程序。首先,他們告訴受試者待會要和一位面談者訪談,當實驗者去通知面談者時,這些受試者便被要求在面談室中一張固定的椅子前,選一個自己感到舒適的距離,並擺放自己要坐的椅子,接著坐下等待。關於了解受試者預估距離的部分,主試者接著便在另一處擺放兩張椅子,並請這些受試者想像,剛剛在那間面談室中,自己擺放的椅子與另一張固定位置的椅子的距離究竟有多遠,並試著用眼前主試者擺放的這兩張椅子來重現。如此以來,透過兩椅子實際的距離,減去受試者當前重現的距離,便可以得知受試者在預估距離上的誤差。

●越焦慮,距離越遠

實驗的結果顯示,在第一個實驗中,社交焦慮的程度,能夠預測受試者們對於朋友或陌生人和自己的偏好舒適距離的差異──當焦慮的程度越高,與陌生人目標便會設定的越遠。而當受試者越焦慮,那麼,他們越認為設定為陌生人的目標對象和自己的距離似乎越近。值得注意的是,Givon-Benjio與Okon-Singer也發現,受試者對於距離的預估偏誤,能夠預測他們對於與陌生對象之間的距離偏好。在第二個實驗中,起初的電腦實驗結果也與前一個實驗表現相似;此外,在真實情境的實驗階段,結果也顯示當焦慮升高,受試者便可能將椅子擺放的與假定為面談者會坐的椅子越遠;也會將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預估的更短。最後,在第一個實驗中所發現的──受試者對於距離的預估偏誤,能預測他們對於偏好與陌生對象之間的較遠的舒適距離,也同樣在真實實驗情境中得以發現。

Givon-Benjio與Okon-Singer認為,上述的結果支持他們原先的假設,顯示社交焦慮會預測與他人較遠的偏好距離;此外,與陌生目標之間的預估偏誤,也能預測受試者與他人的較遠偏好舒適距離,這些證據顯示對人際距離的偏好與預估偏誤,可能與社交焦慮表現的迴避行為有關連。Givon-Benjio與Okon-Singer提到,透過同時比較朋友與陌生人,顯示受試者對這兩者偏好的舒適距離差異,可能來自於對於未知他人的威脅所產生。儘管透過Givon-Benjio與Okon-Singer的實驗,我們對於社交焦慮與「人際距離」間的關係有新的認識,他們也提醒,這兩個研究樣本屬於非臨床樣本,換句話說,要類推到達臨床標準的個體時,仍需要更多研究;也提到要思考當受試者被要求想像朋友/陌生人時,他們是不是真的具有足夠想像能力。

參考資料:

  1. Givon-Benjio, N., & Okon-Singer, H. (2020). Biased estimation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in non-clinical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69, 102171.
  2. Perry, A., Rubinsten, O., Peled, L., & Shamay-Tsoory, S. G. (2013). Don't stand so close to me: A behavioral and ERP study of preferr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 Neuroimage, 83, 761-769.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灣精神醫學會譯)。台北:合記。(原著出版:2013年)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