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社群媒體對自尊變化可能有不同影響
撰文/蔡岷哲
●社群媒體的使用方式
人手一機的時代中,青少年與兒童也開始大量接觸智慧型手機,其中,社群媒體是大多數青少年經常使用的服務之一。與遊戲不同,社群媒體在現今的時代中,具有許多圖像化的互動行為,此時,使用者對於自己外觀的認知便變得具有重要性,若是使用者在社群媒體上發現自己與理想中的外在形象存在較大的落差,那這可能導致負向情緒或其他不良影響的出現。在今年刊登在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的研究中,來自挪威的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者Steinsbekk和其他研究者,便針對青少年的社群媒體使用方式,以及他們的外觀自尊(appearance self-esteem)之間的關係,進行一個為期四年的追蹤調查。
談到使用社群媒體,大多數人使用的方式不外乎是以相片、文字,或混和的形式來發文,或著是瀏覽其他朋友/陌生人的貼文,並且留言或給予回饋。過去的研究指出,我們是主動或是被動的使用這些社群媒體可能對身心有不同的影響,像是Rousseau等人便發現被動的使用(像是單純瀏覽他人的發文等),與比較行為的出現有關聯,也會與對自我形象的不滿有關。
Steinsbekk等人表示,雖然主動的使用行為似乎有較正向的影響,但許多行為可能都可以被界定是主動使用行為,因此,他們便進一步將主動使用再區分為自我導向以及他人導向兩種類型,前者指的是使用者在媒體上發布文章或是相片,而後者則表示瀏覽他人的貼文,並進行留言或回饋的行為。Steinsbekk等人認為這樣區分或許有其意義,因為自我導向的行為,通常會使得使用者呈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大眾,也可能較會收到正向的回饋;而他人導向的行為,雖然不同於前面提及的被動使用,不過仍有可能增加使用著進行比較的可能,也將可能影響外觀自尊的變化。
●不同的使用方式,對自尊可能有不同影響?
Steinsbekk透過對10歲的兒童為期四年的調查發現,他人導向的使用行為,能預測參與者的外觀自尊降低,而自我導向的行為則未造成明顯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性別差異,他人導向的社群媒體使用,對青少女造成的影響相當明顯,對男性則沒有明顯影響。
Steinsbekk等人解釋道,他人導向的行為(像是在他人的貼文下留言)會有負向的結果,可能與過去的研究指出──被動使用社群媒體具有不良影響,有相似的原因。由於眾人易將完美的一面在網路上,青少年一方面更容易進行比較行為,也進而將所謂「好看」的標準提升,但這卻導致了理想與自我之間的距離日漸擴大。而青少女受到他人導向的行為影響,則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女性較常使用相關社群媒體並進行比較行為,也一方面受到了社會期許的影響所致。至於為甚麼自我導向的行為會沒有影響呢?Steinsbekk等人根據過去的研究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這項行為雖可能帶來正向效果,但也消逝的很快,除此之外,即使是發布自己的自拍照,這中間仍然可能涉及對自我形象的比較,而這也可能具有負向的影響。
這份研究珍貴的是,Steinsbekk等人以四年的時間進行長期的調查,可以排除不少時間相關變因,不過,他們也表示,這中間依然有不少因素需要考慮,包含使用媒體的種類、發布更新訊息是以圖像或文字方式,或是接受到的他人回饋可能是負向的等。總而言之,這份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的社群媒體使用方式對於青少年的外觀自尊影響,也呈現出社群媒體的研究能有如此的設計方式。
參考資料:
- Steinsbekk, S., Wichstrøm, L., Stenseng, F., Nesi, J., Hygen, B. W., & Skalická, V. (2021).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use on appearance self-esteem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A 3-wave community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14, 106528.
- Rousseau, A., Eggermont, S., & Frison, E. (2017). The reciprocal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ssive Facebook use, comparison on Facebook, and adolescents' body dissatisfa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3, 33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