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式、負向童年經驗與情緒調節:別再壓抑了!

分享至

撰文/蔡岷哲

●心理困擾與情緒調節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自傷與自殺的念頭開始出現呢?來自英國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的學者Margaret McLafferty以及其他專家,便針對了近年被發現有高比例憂鬱症狀的學生族群進行研究,並於今年發表於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在過去學者Evans進行的研究中,顯示事實上在大學當中有高比例的群體,受憂鬱與焦慮症狀所苦。對於這些學生而言,McLafferty等人認為除了受到來自於外界的壓力,過往的童年經驗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的研究就發現,負向的童年經驗與教養方式會帶給個體在未來許多的不良心理衝擊。

McLafferty等人也認為,在這些過去的不良經驗或是父母教養,與往後的心理困擾之中,情緒調節或許是值得探討的因素。情緒調節指的是我們在面對外界的變動時,如何去管理與調控自己的情緒,來面對與因應這些挑戰。過去的研究指出,情緒調節可以分成許多類型,其中,一種分類是「再評估」(reappraisal)與「壓抑」(suppression)。再評估被是為是比較具有適應性的調控方式,指的是人們透過去重新詮釋與評價眼前的事件,達到降低感受到的壓力與負面感受;而壓抑則顧名思義,則是未實際去面對眼前的變動,並且選擇不處理那些相應出現的情緒變化,被視為是相對不適應的調控方式。正向的童年經驗有利於好的情緒調節方式發展;而反之,一些童年逆境經驗和不當的父母管教方式,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調控發展。於是,McLafferty等人便希望透過他們的研究,了解童年負向經驗、父母的管教方式(過度控制、過度放縱)對不同情緒調節的影響,以及它們和心理困擾、自殺/自傷之間的關聯,來檢視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是否具有獨特的影響。

●忍住才是成熟?壓抑的危害

McLafferty等人接著對739名阿爾斯特大學的大一學生進行研究,其中有462位男性與274位女性。在對一系列的問卷後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使用具有適應性的情緒調節方式-也就是再評估,與較低的憂鬱症狀、焦慮症狀,以及自傷與自傷行為有關係。此外,McLafferty等人也確認了,早期的過度控制的教養方式,會使得壓抑的調節策略更容易被使用,進而增加個體受心理困擾所苦,或甚至是從事自殺行為的風險。過度控制的教養,也和比較高的焦慮症狀與自我傷害行為有關聯;此外,過度控制的教養也可能影響早期的情緒調節發展歷程。最後,研究也顯示了,在這兩種情緒調節策略之中,男性似乎明顯的比起女性參與者,更常使用了壓抑式的調節方式。

研究的結果顯示了特定類型的情緒調節方式,像是對於事件的重新評估與看待,可能有助於保護我們免於發展出許多類型的心理困擾;反之,當選擇將感受壓抑於心底,對於經歷特定高壓的童年教養或養育時的人們,則可能會增加困擾出現的可能性。McLafferty等人提到,我們仍須對研究結果保持謹慎的態度,畢竟研究的對象是以大學生為主,而且是以單一時間點的調查來推論,然而,這也讓人們對於情緒調節、童年期的與父母互動經驗與數年後的心理困擾之間的關係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因此,對於部分的個體而言,雖然進行事件的再評估的練習是重要的,然而,也需要去了解那些被壓抑的感受,並進而練習用比較妥善的方式來加以因應與解決,而尤其是對於男性而言。

 

參考資料:

  1. McLafferty, M., Bunting, B. P., Armour, C., Lapsley, C., Ennis, E., Murray, E., & O'Neill, S. M. (2020).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psychopathology and suicidal behaviour following nega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16, 105212.
  2. Evans, T. M., Bira, L., Gastelum, J. B., Weiss, L. T., & Vanderford, N. L. (2018).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Nature biotechnology36, 282.
(Visited 6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