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栽培和熱帶雨林的完美平衡——可可混林農業的奧祕

巧克力是無論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食物,更是讓無數人感到快樂的幸福泉源,但人們對巧克力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採收後處理、風味加工和包裝分級上,對巧克力源頭——可可樹 (Theobroma cocoa L.) 多變的栽培環境知之甚少。近年來,可可生產大國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增加可可產量,造成雨林生物多樣性消失也加劇全球暖化,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公平貿易組織和農民推廣可可混林農業,希冀在可可生產、農民生計和環境保護間達成平衡。

Read more

管制必然阻遏AI創新?對付「脫衣軟體」這樣的害群之馬,反而有助產業發展!

科技是把雙面刃,在帶給我們便捷、多彩的生活的同時,也有可能受到某些有心人士的利用,造成危害。如今的生成式AI越來越厲害,要產生各式圖片變得相當簡單,但…深偽技術也更加猖獗。曾經臺灣網紅的「換臉」事件震驚社會,而今各式「脫衣」網站、應用程式遍地開花。英國智庫成員便提出警告,呼籲政府、企業重視科技被不當濫用的情況,並應該加以管制。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管制」將會阻遏AI創新,然而智庫團隊卻認為,適當的防範害群之馬,才能維持科技在民眾心中的正面形象,如此一來方能維持科技的持續進步。

Read more

「媽!我不想練琴」──那就跟機器人一起彈鋼琴吧

當紅歌手周杰倫從小被媽媽逼著練琴的故事家喻戶曉,要把音樂技術練得更好,勢必得經過大量的練習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琴藝變得更加進步。不過,每個孩子也許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之下,科學家們也嘗試導入「社會機器人 (social robot)」來和孩子一起學音樂!

Read more

在太空中乘「光」破浪的奈米帆船

《三體》中的故事描述地球人為了與外星文明接觸,提出了「階梯計畫」,試圖利用奈米帆船的技術加速探測器前進。在現實生活中,NASA確實研發了奈米帆船-D(Nanosail-D),希望能利用太陽光進行可控的太空航行。儘管Nanosail-D曾經遭遇失敗,但NASA仍致力於奈米帆船中太陽帆的技術發展。太陽帆利用光子產生的微小推力進行推進,是一種具有潛力的低成本太空探測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奈米帆船將帶動對宇宙奧秘的更深入探索,同時開發無汙染、零成本的太陽能源利用潛力。

Read more

臺灣史上最大的鱷魚!

現今的臺灣沒有野生的鱷魚,但你知道嗎?很久以前的臺灣有超大隻的鱷魚棲息。1972年由鹿間時夫教授研究臺南左鎮所發現的鱷類標本並命名的臺灣馬來鱷 (Tomistoma (?) taiwanicus),近期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與卓義揚畢業生針對該化石進行重新分析,因特殊的形態特徵,研究團隊將其更改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豐玉姬鱷 (Toyotamaphimeia taiwanicus),這項發現不僅是臺灣史上最大爬蟲類紀錄,在東亞這一帶鱷魚的生態與演化歷程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Read more

談甲骨文的「鹿」

本文介紹甲骨文的「鹿」字,說明它在商代晚期田獵卜辭中所代表的鹿科動物為梅花鹿,並簡介以「鹿」字為構件的甲骨文字。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所典藏與鹿有關的國寶及重要古物為鹿鼎和兩件帶刻辭鹿頭骨,其中一件鹿頭骨上的刻辭也是中研院院徽的圖案來源。鹿科動物的棲地大部分與人類重疊,自古以來便是先民熟悉的動物,鹿形象常出現在許多藝術創作,早期天文四象中的北方形象其實是一頭鹿。逐鹿中原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本文也介紹「逐鹿」一詞的文化淵源。

Read more

用腦波預測依附類型:透過機器學習找訊號特徵

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大程度的受到了自我價值以及人際之間信任的影響。而依附類型則表現了親密關係的情感與行為的動態關係,理論上共分為四種依附類型:迴避型依附 (dismissive attachment)、恐懼型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 (preoccupied attachment)、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目前這幾種依附類型已經證實與腦神經活動具有一定的相關,但究竟其神經活動的訊號有哪些特徵?依附類型是否如理論上所言是四種呢?

Read more

【台大科研】從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內窺見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專訪蕭昀博士

琥珀是遠古時期樹脂在地層下經高溫高壓形成,其包裹的立體化石對分類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生物證據。本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蕭昀博士後研究員,分享有關昆蟲的化石研究細節,琥珀化石的產地,並說明市場上最常見的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在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上有哪些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Read more

【人物專訪】對於跨領域研究教學的熱情永遠不滅——專訪鄭士康教授

臺大電機系一直是臺灣電資研究的學術火車頭,從數年前的大數據到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電機系的教師們始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帶領臺灣的學術研究走向國際。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臺大電機系鄭士康教授,分享他的學術之路、包羅萬象的研究領域,以及給對有志投入人工智慧研究的年輕學子的建議。

Read more

滑呀滑,自己當低頭族與孩子沉迷電玩有關?

在學生時期,你是否聽過、看過,或是身為過度沉迷於電玩的一份子呢?過度成迷於遊戲對學業或人際關係會帶來偌大的衝擊,而來自義大利的心理學家團隊,則在此份研究中解析遊戲成癮背後,家庭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並試圖針對家長與子女提供一些建議。

Read more

商業競爭的壓力之下,OpenAI還有本錢懷抱巨大野心嗎?

ChatGPT爆火,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使得創立公司OpenAI去年的年收高達20億美金,創投公司對於其的估值甚至高達800億美金。事實上,OpenAI的目標可不止於ChatGPT-5,他們希望打造的是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然而,OpenAI公司真的有那麼多的餘韻去構建他們的長遠大夢嗎?現實可能非常殘酷。大型生成式AI模型的誕生確實影響了社會各層面,但如何運用於商業上、企業們是否願意買單,令人憂心,再加上越來越多挑戰者的出現,OpenAI已經不是無可取代的唯一龍頭,這都為他們是否能達成遠大的AGI之夢蒙上陰影。

Read more

【人物專訪】穿梭於現在和未來世界——專訪葛如鈞教授

作為臺灣第一位從各路天才齊聚的奇點大學畢業的葛如鈞,他擁有豐富的創業、研究和獲獎經歷,可謂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業家和學者,如今更進入立法院推動科技相關法案,將臺灣對人工智慧應用的規範推向全新篇章。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人稱「寶博士」、現任立法委員和臺灣大學網媒所助理教授的葛如鈞,分享他前衛的研究領域、跳脫框架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人類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下必備的能力。

Read more

已消失於中國的貘和甲骨文、金文的「貘」字

中國考古發展迄今發現過幾件外型呆萌可愛、似象又似羊的周代青銅器,後來被認為所表現的都是貘的形象。儘管今日中國境內沒有貘生存,但除了青銅器之外,新石器時代的陶塑、漢代畫像石、文獻記錄中都可見到貘,考古發掘也發現過貘的遺骸,表明古代中國曾有貘。商代晚期甲骨文和金文也可見到「貘」字,前者是個以略長而彎曲下垂的鼻子為特色的象形字,後者則是一個以「莫」為聲符的形聲字。商代的貘方可能即西周初期位於北方鄰近燕地的貊族。貘過去也曾被誤認為是大貓熊的古稱,今已獲得釐清。

Read more

《三體》中的奈米纖維真的存在嗎?

2024年初,Netflix上播出的《三體》成為臺灣地區熱門影集之一,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故事中,主角奧姬是奈米科技專家,透過奈米纖維改善人類生活。奈米纖維是一種能大幅提升表面積與體積比例的材料,可應用於醫療、過濾和藥物載體等領域。製作奈米纖維常用的方法是靜電紡絲,透過施加高電壓使液體成為帶電狀態,再拉伸成細流。雖然《三體》中呈現奈米纖維作為武器的場景純屬虛構,但它激發了對科學潛力的想像。讓我們來瞭解現實生活中奈米纖維的實際應用吧!

Read more

外表看似米蟲,行為卻一點也不米蟲的澳大拉西亞蘇鐵授粉象鼻蟲

「米蟲」一詞常被用來形容不事生產,徒然消耗米糧的人,而水稻收割離開田後所出現的稻米害蟲,也被稱為米蟲。一般人最熟知的米蟲,莫過於洗米時冒出的黑色小蟲,這大概率是被稱為「米象鼻蟲或米象 (Sitophilus oryzae)」的象鼻蟲,其成蟲身形細長,約2.5-3.5 mm,穀粒若遭米象產了卵,那孵化後的幼蟲便會蛀食穀粒,逐漸將其蛀出孔洞。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象鼻蟲雖然外觀看似米象,實際上卻是蘇鐵授粉的重要媒介,可以說是這種遠古植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夥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