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瓢蟲的斑點都長得一樣嗎?

■說到瓢蟲,就會讓人腦海中浮現他們討喜的渾圓模樣,還有圓斑點的搶眼特色。全世界大概有超過六千種瓢蟲種類,大部分的瓢蟲物種只有一種固定的圓斑圖案,少數種類如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的種內變異可以高達兩百種以上。由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新美輝幸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異色瓢蟲身上找到一個關鍵的基因,調控翅鞘圓點圖案樣式的多樣化。

Read more

機器人不懂你的心,但你懂「它」的心嗎?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人類有越來越高的高齡照護與醫藥需求。機器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為了未來的明星科技,它被期待能提供個人協助、社會照顧、認知治療等高齡照護服務。而為了促使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有更好的互動,要讓這些「機器」進入到人類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像人一樣、具有社交互動能力的機器人。

Read more

《科學史上最有梗的化學課》推薦序:創造學習科學的嶄新途徑

■《科學史上最有梗的化學課》這套書從古希臘時代自然哲思談起,一路介紹煉金術的影響、17-19世紀化學發展歷程、19-20世紀電學在化學的應用,以及人類如何找出原子的內部結構的等等,書中介紹了數十位科學家的傳記軼事,並以他們科學知識的產出,編寫出了最精華的二十課內容。

Read more

【人物專訪】為科學裝一對翅膀——專訪陳竹亭

談到科學,陳竹亭認為科學就是人類拿來認識「相對較為客觀的世界」的方法。是否在人性之外,存有一個客觀的宇宙?而就算這樣的客觀事實存在,其實人類也是透過自己的主觀來認識客觀。
科學,正是人類找到可以認識世界的好方法之一。儘管經驗法則也是許多人認識世界的方式,但經驗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可靠的方式,各人看來相似的經驗,時常有所迥異,並不能完全按照經驗來判斷、認識這個世界。科學家運用科學找到了許多客觀世界的細節,使人類更了解自己所處世界的模樣。科學的發展也延伸到了科技,科技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創造出各式各樣有利生活的產品。然而,在這些產品中,亦不乏傷害環境的物質。科技,或說科學這樣的發展,對這個世界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其實有待商榷。說到這,他陷入了深思,笑說科學家其實跟哲學家比較像,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會對科學產生懷疑,開始反省科學帶來的利與弊,以及思考人性於科學中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電腦視覺:一場做了五十年的暑假作業

1969年圖靈獎的得主,人工智慧之父Marvin Minsky,在MIT任教期間曾經招募學生進行一場暑期的研究計畫,功課是「將攝影機連上電腦,讓電腦描述所看到的東西」。這個預計在一個暑假、由一群大學生就能完成的暑假作業,如今卻成了數以萬計的科學家耗時五十年都無法企及的目標。這就是電腦視覺給我們的歷史難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怎麼教一個嬰兒如何去「看」,他就天生會了,但現在又該如何去教會一台電腦呢?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二月】1939 年 2 月 11 日:麥特娜(Lise Meitner)和弗里施(Otto Frisch)發表核分裂的論文

■女性在物理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她們在 2012 年所授予的總博士中佔有 20%。然而,自從1895年設立諾貝爾物理獎以來,卻只有 2 位女性獲獎:瑪麗亞‧居里(Marie Curie)於 1903 年,和瑪麗亞‧格佩特‧梅爾(Maria Goeppert Mayer)於 1963 年。在被不公平忽視的女性物理學家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屬麥特娜(Lise Meitner)了,愛因斯坦曾說她是「德國的瑪麗亞‧居里」。

Read more

一舉打破兩項紀錄!歐西里斯號進入小行星貝努軌道

■告別2018年的最後一天,當一般人都放學下班投入假期的懷抱,美國太空總署有幾個任務團隊仍舊忙碌著,除了新視野號飛越終極遠境以外,讓人類有意識探索下的疆界開拓到傳統的九大行星系統以外;另一個團隊也忙碌著引導歐西里斯號(OSIRIS-REx)進入繞行小行星貝努(Bennu)的軌道,打破了有史以來太空探測器所繞行天體尺寸最小、並且軌道半徑最短的紀錄。

Read more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21期】元素週期表150周年—化學的革新和進化

在距今300年之前的化學家(錬金術士)們能夠掌握的元素只有區區13個,還分不清元素及化合物。拉瓦節在1790年出版了「化學基本原理」。這是第一本近代化學教科書,人類歷史上首次揭櫫的新化學理論確立了化學元素的定義。拉瓦節整理了33個元素,並且給予命名。
世界上第一個元素週期表是由俄國的門得列夫在1869年提出,距今剛好150年。門得列夫的週期表中有68個元素,其中還預測了3個尚屬未知的元素。今天的週期表已有118個元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