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的腸道細菌不是來自植物,而是來自土壤?改變土壤微生物,或許能成為新的害蟲防治策略?

你可能從沒想過,一隻啃食葉片的毛毛蟲,牠肚子裡的微生物竟然跟土壤息息相關!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毛毛蟲(甘藍夜蛾)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比起牠們吃的植物葉片,竟與土壤微生物更加相似。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透過利用不同類型的植物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不僅能影響植物的健康,甚至具有控制害蟲數量的潛力。這不僅為農業害蟲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更環境友善的思路,也再次證明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呢!

Read more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下)

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Read more

解密ChatGPT的人格特質

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展現了複雜的語言理解能力,也讓心理學家們開始試圖利用這樣的能力,讓這些語言模型去模擬真實世界中,不同文化群體在心理學面的個體差異。他們在LLM模擬不同的群體差異,創建了100個虛擬的人物,每個的社經地位、身分背景均不相同,並發放心理學問卷填寫,希望能藉此來理解真實情況下,這些群體人類的人格特質。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上)

商代考古的「車馬坑」為刻意埋藏了馬車的土坑,年代為商晚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馬車發現。商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車」字便有不少與馬車遺留相似,而有些甲骨文表現出壞損狀態的「車」顯示當時以木質結構為主的馬車並不耐用。商代車馬坑多為一車二人或一車一人的埋葬組合,若從車輿的高度最高僅約五十公分來思考,較合理的乘坐方式是跽坐或跪坐。若再從車輿面積不到一點八平方公尺來思考,其上乘載三人的可能性不高。在卜辭中車(馬車)和馬(騎兵)的量詞都是「丙」,所表為一對,可與西周以後才出現的金文「兩」(㒳)字相通。「兩」代表兩輛馬車。

Read more

雜質說(1)——從古代鑄劍到現代科技不純之力

最近,總統賴清德以「鑄劍去雜」來比喻民主社會淬鍊的過程,引起了社會上廣泛的討論,從科學角度來看,雜質真的是壞東西嗎?本文從古代百鍊鋼的鑄劍工藝談起,帶領讀者一窺雜質如何精妙地強化材料、改變性質,甚至在現代科技扮演關鍵的角色,讓我們一起揭開雜質背後的物理真相,看它如何在科技世界中「點石成金」。

Read more

【台大科研】釋迦牟尼也頭痛的釋迦新興害蟲——不期恩象鼻蟲

來自美洲的熱帶水果釋迦,肉質香甜可口且營養價值極高,目前是亞洲多國重要的經濟作物。2023年8月,越南北部河南省的釋迦果園突然爆發出一種未知的象鼻蟲害蟲,牠們大量集中於釋迦的花瓣並啃食,影響果實的產生。經由蕭昀博士和研究團隊們與日本、澳洲、越南等專家合作研究後,確認為一種新種的象鼻蟲,命名為「不期恩象鼻蟲(Endaeus inexpectatus Hsiao & Kojima, 2025)」。

Read more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上)

「有一種幸福是,你能靜靜地在野生動物旁邊,看著牠做出牠日常的行為,而牠們既不害怕,也不試圖逃跑。此時,你會感覺到動物接納你了。在這個空間中,你幾乎和牠融為一體了。」當曾惠芸老師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她眼神中流露著溫柔,以及對野生動物的鍾情。從小,惠芸老師對各種動物充滿了好奇心,這份熱情一直延續至今。

Read more

用磁場調節大腦的開關:經顱磁刺激

市面上販售的磁性手環、磁枕、磁腰帶等產品,這類磁療商品的用途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根據目前研究,它們並未展現明確且可信的證據。事實上磁場確實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尤其可應用於藥物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這就是經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設備,主要使用脈衝磁場,讓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對大腦皮質、脊髓根以及顱神經和周圍神經進行刺激,廣泛應用於臨床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也具有極大潛力。

Read more

文字與文物所見古代中國的軍戰斷首、截耳與獵首風俗(下)

考古發現、青銅器銘文與傳世文獻都表明商代的軍戰斷首、截耳在西周時期仍延續著,並進一步發展為勝利後的獻俘、獻捷禮。斷首可能源自遠古的獵首風俗,但此看法在考古學上並無法有效實證,但商代晚期諸多商文化遺址所發現埋有頭顱或軀骨無頭的現象,應為戰俘作為人祭犧牲無誤。軍戰斷首之風並沒有隨著時間推演而消失,戰國中晚期秦國獎勵軍士計馘為功便是一例。

Read more

什麼是矽光子?(2)——從電子街道到光子高架橋

當矽光子被視為解決資料傳輸瓶頸的「光速捷運」,其實背後仍有不少工程挑戰待克服。本文延續前篇「資訊城市」的比喻,進一步解析矽光子在雷射整合與封裝上的瓶頸,包括材料不相容造成的熱應力與光耦合困難。台積電的 CoWoS 技術雖提供了階段性解方,卻非終點,未來更需朝「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 邁進,這是一場從「臨時轉運站」走向「高效交通整合」的革新之路。

Read more

ChatGPT會用到上癮嗎?

懷疑自己ChatGPT用上癮嗎?自從2022年底ChatGPT發布之後,相信至今已經讓不少人的生活少不了它了。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儘管每個人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但是有了ChatGPT等使用大語言模型的對話型服務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的特性以及其他分析文件、圖片、聲音、影片等資料的功能,提升了不少生產效率,甚至在溝通、自動化等各方面,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然而,當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依賴這樣的工具之後,會不會有成癮的風險呢?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八部:信任還是不信任

什麼!?多巴胺怎會和信任有關? 相不相信別人,怎會是多巴胺問題?看到標題,一開始你可能產生了懷疑且不信任的想法。此時,不僅「多巴胺好奇」驅動了我們想一探究竟的訊號,另一方面,隨著神經影像學和計算模型的進步,本篇中提到的「信念波動性」告訴我們,你將因新資訊/新知識的更新,從不信任轉變為和多巴胺說好決定,何時信任,何時不信任。現在的科學,多巴胺被認為是一種關鍵的神經調節劑,有助於在社交環境中調節信任 (trust) 和信念 (belief) 的更新。

Read more

什麼是矽光子?(1)——資訊城市大塞車,矽光子來救援!

當電子傳輸愈來愈像城市裡的塞車,矽光子便成為解決壅塞的「光速捷運」,它以光子取代電子傳遞訊號,不僅更快、更穩定、也更節能,矽光子已成為科技巨頭如 Intel、Google、台積電等爭相投入的研發項目。本文將帶你認識什麼是矽光子以及為何它能突破資料傳輸瓶頸。

Read more

數學應用問題怎麼解?讓LLM學會人類思維

大語言模型帶給了我們生活很多的便利,不少人的資訊檢索習慣已經從搜尋引擎轉變到詢問大語言模型。不過,若是碰到數學問題,尤其是數學應用問題,是否能讓大語言模型在透過理解語言文字之後,完成推理,列出數學式子,以進一步完成題目的要求呢?

Read more

Bad Energy!(一)

健康探討系列的前三期討論過身體保有Good Energy的重要性。當然和良能相對應的就是不良能量或壞能。身體的「壞能」是指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通常以壓力、焦慮、憤怒或恐懼的感覺為特徵,這在身體上表現為緊張、疲勞和普遍的不適感,可能會影響您的整體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