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2.00—— 孟德爾的科學人生(個人履歷)
在我辭世十幾年後,科學界終於看出我研究的重要性,並將這個方向的研究定名為遺傳學。我想即使到了後基因組的時代,以我這樣勤勉好學、實事求是的堅毅精神和數學天份,依舊可以勝任相關的研究工作。這份兩百年後的履歷,投遞給未來的遺傳學界⋯⋯
Read more在我辭世十幾年後,科學界終於看出我研究的重要性,並將這個方向的研究定名為遺傳學。我想即使到了後基因組的時代,以我這樣勤勉好學、實事求是的堅毅精神和數學天份,依舊可以勝任相關的研究工作。這份兩百年後的履歷,投遞給未來的遺傳學界⋯⋯
Read more孟德爾的視界/ The Vision of Mendel
Read more孟德爾的視界/ The Vision of Mendel
Read more從農家子弟約翰到修士葛利格——孟德爾的鍛鍊之路/The making of Mendel
Read more從農家子弟約翰到修士葛利格——孟德爾的鍛鍊之路/The making of Mendel
Read more2022 年孟德爾兩百週年誕辰(Mendel 2.00)活動,由 CASE 台大科教中心發起,透過系列的演講、座談與特展,窺探遺傳學在台灣學界與教育界的發展。關於圖文特展,我們邀請到專攻科學史的王惟芬作家,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與文案設計 ,深入了解「遺傳學之父」背後的有趣故事,讓你看見你從來沒看過的孟德爾! 在特展開始以前,讓策劃人與插畫師開場 Mendel 2.00⋯⋯
Read more人類製作疫苗有好幾種成熟的傳統作法,然而這次在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努力中拔得頭籌的黑馬,卻是 mRNA 疫苗橫空出世。 mRNA 疫苗如何從一個概念研發成為產品,其背後有位百折不撓的推手,本講次將與聽眾分享她的故事。
Read more包括人們最熟悉的可見光在內,所有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對象,全都是某種電磁波;然而由於地球上的大氣層會吸收掉幾乎所有的短波,而即使是可見光以及無線電波等等長波,也會受到大氣的嚴重干擾,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裡進行觀測,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最佳選擇。來看看太空天文觀測的歷史與現況,以及台灣即將送入太空的第一個太空天文觀測望遠鏡 GTM 。
Read more台灣常見的觀賞用魚種血鸚鵡,源自於 1986 年間一次育種「美麗的意外」,經過蔡健發、陳延清和陳建志三位先生的細心培育,開創出一段近 30 年的「驚豔之旅」。從珍貴的高單價魚種,到現今的普及入門魚種;從台灣的研究精進,到現今全球可接受的國際性魚種;從懼怕外來競爭,到現今獨步全球的供應鏈⋯⋯這些難能可貴的發展歷程,在在顯露出台灣業者的堅持與努力。
Read more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折,並非只是單純一個更優秀更真實的理論,推翻了舊有落伍的學說;有一些很值得談論的要點,在大多數談論這段歷史的書籍中並未述及。高老師將介紹對於所謂的「典範轉移」,關鍵的認知差異之處。
Read more一位喜愛製造和玩弄顯微鏡,長期在世界第一本科學期刊發表文章的雜貨店老闆,一位調製細菌愛喝的法式濃湯,從而解開紅酒釀造之謎的化學家,一位研究精神嚴謹到不行,設下沿用至今的疾病研究標準程序的醫生⋯⋯綜觀人類研究微生物的歷史,充滿了各種偶然、矛盾、以及天馬行空。本講次介紹微生物研究史的早期歷史,並從中觀察科學研究的通用性脈絡。
Read more有證據顯示人類在四萬年前就有觀星記錄,不過要等到伽利略以望遠鏡進行系統性觀測,才使得人類觀察宇宙的視野更加寬廣深入。直到二次大戰後,人類開始運用電磁波的其他波段觀測宇宙,隨著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等等波段的加入,宇宙各個角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樣的「電磁波聯盟」讓人類得以從全新的思維認識宇宙。
Read more地震的危險性及其嚴重影響不言可喻,但地震所造成的地層錯位,常常會暴露出原本隱而未現的古生物世界,為我們開啟一扇窺視過去的窗戶。觀察過往與現今有著截然不同生物多樣性的時間點,可對當下生物多樣性的起源產生更深刻的了解,並且透過其演變歷程,探討並預測未來可能的走向,為保育生物學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Read more柏拉圖認為數學之美,在於可以靈思冥想,隔空探物;但是亞里斯多德卻認為親身驗證,眼見為憑,才是求知的王道。我們在伽利略身上既可見證這兩種知識典範完美的結合,也能看到偏廢的謬誤。本講次展示伽利略實驗如何在教學現場重現,以此探討實驗工具在數學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臺灣茶文化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出許多臺灣特色茶樹品種,以及各式獨門精湛的製茶和烘焙工藝。然而面臨劇烈的氣候變遷衝擊,加上基層人力嚴重短缺,使得茶園管理難度倍增。本講次從業界角度介紹臺灣茶,並說明產學如何進行合作,帶領臺灣茶產業突破困境,重新升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