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地震過後所暴露的遠古世界

分享至

地震的危險性及其嚴重影響不言可喻,但地震所造成的地層錯位,常常會暴露出原本隱而未現的古生物世界,為我們開啟一扇窺視過去的窗戶。觀察過往與現今有著截然不同生物多樣性的時間點,可對當下生物多樣性的起源產生更深刻的了解,並且透過其演變歷程,探討並預測未來可能的走向,為保育生物學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講師:蔡政修|臺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化石是我們了解古生物的主要媒介,我們可以藉此比對化石與現存物種的異同,確認許多如今已不復存的滅絕物種。若不是在《侏羅紀公園》上映以來,平均每一到二週就會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化石,我們如今還無法確認鳥類不僅只是恐龍的近親,而是根本就是恐龍的一個分支,就如同人類是靈長類的一個分支那般。

台灣是在大約五百多萬年前,由於板塊隱沒作用而浮上海平面,因此一直有人認為以台灣如此年輕的地質年齡,不會有什麼化石可供挖掘;不過只要條件適當,即使在台灣仍在海平面之下時,還是可能會有海生動物隨著沉積作用形成化石。比方說活躍於太平洋東岸的灰鯨,台灣並非牠們現今的活動範圍,然而卻可以在台灣發現灰鯨的化石,證明灰鯨也曾經在太平洋西岸活動。在台灣附近海域活動的藍鯨,其下顎結構與台灣出土化石裡的烏瑪鯨也很類似,顯示烏瑪鯨很有可能是藍鯨的祖先。

透過研究化石型態,我們可以了解已滅絕的古生物其生理構造,以及牠們在面臨環境變遷時為何會滅絕,以古鑑今可以做為未來的參考。古生物學的價值不僅止於學術探討,以古生物學知識為基礎拍出的《侏羅紀公園》,其系列電影共創造出超越成本十倍的上千億台幣票房,甭論其周邊商品衍生的經濟效益。古生物學是一門既有趣又有應用價值的學問,而地震造成地層錯位所暴露出來的化石,便是讓我們得以搭乘時光機,一窺過往生物風采的寶貴門窗。

(Visited 1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