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2.00—— 貧寒農家子弟約翰・孟德爾的少年時期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將數學引進生物學,讓這個學科從質性描述,走上量性,還得出遺傳定律,為遺傳學奠定基礎。但這位橫空出世的奇才,出身貧寒,求學生活崎嶇坎坷,讀國中就要半工半讀,高中時又因心理因素輟學一年,等到進入修道院後甚至連取得教師資格的考試都沒通過,年近三十才進入大學就讀。然而他這曲折的前半生,其實也成了滋養他的養分,為日後的他預備好進入長達八年豌豆實驗的關鍵要素。
撰文|王惟芬
● 「這孩子真是讓我失望透頂!」——安東・孟德爾(Anton Mendel)
1839年夏天頂著學霸光環的約翰從多普(Troppau)的文理中學返家,但父親安東卻對剛成年的兒子拋下這樣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
約翰・孟德爾於1822年7月20日誕生在奧匈帝國的一個德語區小村落,靠近德國、波蘭與捷克的交界處(今日的捷克境內)。在這個村落中,農牧是主要的生計來源,為自家牲口和農作進行品種改良,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當地的孩子就算進了學校,出來後也多半還是文盲,並沒有多少智性上的學習,而學校老師也樂得在學校裡教授養蜂和種果樹等務實的技能。小約翰在家也耳濡目染地看著父親培育果樹和蘭花,在這窮鄉僻壤的地方讀小學,不僅培養出他一生對園藝的愛好,練就出綠手指,估計也學到了一些未來在他植物雜交實驗中派得上用場的實作技巧。(1)
● 小學老師:「他是個天才,不繼續唸書很可惜。」
不過教區小學的馬基塔老師(Thomas Makitta)在野放學童之際,確實注意到班上有他這樣一個資質優異的孩子,因此說服孟德爾一家,將小約翰送到外地更好的學校讀書。就這樣,在年僅11歲時,約翰就轉學到二三十公里外的萊普尼克(Leipnik)讀書,在那裡學習人文、科學與商業等科目。1834年12月,他的父母也同意讓他前去更遠的多普(Troppau)讀高級中學,這相當於是今日的升學型學校,專門提供給將來想要進大學的學生就讀。不過務農的孟德爾一家,沒多久就無力負擔他的學費,約翰為了繼續學業,只能半工半讀,靠著幫同學家教來賺取學費。儘管要分出多餘的時間教學,還經常得挨餓,但好學的約翰仍然名列前茅,各科的成績維持得非常好,幾乎都是「優」,唯一一門較為遜色的是「宗教學」,只有「甲」而已。(1)
儘管生活辛苦,但開始接觸知識殿堂的約翰似乎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想法,也因此與家人漸行漸遠,逐漸無心務農。在十七歲時,儘管農場需要人手,他卻因怪病而無法下床,自閉地待在房間裡,就這樣「賴床」數月,讓父親感到百般無奈,不知道「這孩子到底哪裡有問題。」不過在數月後,他又能再度下床,回到學校完成學業,並於1840年春天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2)
● 是怪病還是賴床?
接下來約翰就前去奧洛摩茲(Olmutz,今日的Opara)這個捷克語區的進修學院(Philosophical Institute)—相當於我們今日的升學型高中—繼續他的夢想。但這次,由於他的捷克文不夠流利,難以找到當家教的機會,求學生活比過往更艱困,幾乎難以維生,在1841年時,十九歲的約翰可能因生活窘迫,深覺自己實現夢想難以實現,陷入一種絕望憂鬱的境地,因此「怪病」復發,中斷了學業,輟學回家,這次更是「賴床」了整整一年。
● 妹妹:「我把嫁妝分你一半,資助你繼續讀書。」
到了1842年,他的前途似乎露出一線曙光,困頓的生命有了轉機。他的姊夫表示願意拿錢出來接手他父親的農莊。父親安東,儘管對於不幫忙農務的約翰頭痛不已,但還是很在乎他的未來,特地在這份買賣的合約中,加上一筆,要保留部分的農場收益資助約翰的學業,若是他進入修道院的話,也可以獲得部分資金。於是時年二十歲的約翰,在獲得部分農場轉讓的資金,再加上妹妹泰瑞莎拿出部分嫁妝來贊助他學費後(1),再度回到進修學院,完成了學業。
● 物理老師:「去修道院吧!這是你唯一的出路。」
然而,即使有了家裡的資助和妹妹的嫁妝,仍不足以支持他繼續讀書,約翰在苦惱之際,與十分欣賞他的物理老師法蘭茲討論,這位老師為他指出一條明路,表示對他這樣沒有身家背景的農人子弟來說,若想繼續「深造」,唯一的機會就是進入修道院,還替他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前去布諾恩(Brunn),今日的布爾諾(Brno)的聖湯瑪斯修道院(St. Thomas)當見習修士,他的人生就此展開一段新的篇章⋯⋯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1〕Iltis, Hugo, Life of Mendel, translated by Eden and Cedar Paul,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1932
〔2〕 羅蘋.瑪藍慈.漢妮格(Robin Marantz Henig)/譯者:何岱青《花園中的僧侶:基因之父孟德爾的故事》(正中書局:2003)
更多孟德爾兩百週年誕辰(Mendel 2.00)相關文章:
孟德爾的鍛鍊之路
孟德爾的視界
世界的孟德爾
王惟芬
文字工作者。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日前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在羅浮宮藝術學院旁聽藝術史。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文字作品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遊記及傳記文學等翻譯和撰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