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必要飲食嗎?奶類在人類歷史上的演變(下)

近年來植物奶風潮正盛,但一些動物奶愛好者始終不滿意植物奶的口感,促使另一種選擇在近期出現:微生物牛奶,這種不需要牛參與就能生產的牛奶不僅保留了牛奶的口感,甚至可以製成起司,這是許多植物奶無法做到的⋯⋯

Read more

牛奶是必要飲食嗎?奶類在人類歷史的演變(上)

從小我們就學習到,奶類是衛生福利部建議均衡攝取的六大類食物之一,是健康飲食的一環。但隨著植物奶風潮席捲,動物奶的爭議也開始慢慢受到關注,有人說動物奶可以提供必要的營養素,促進骨骼健康,但也有人認爲長期飲用可能造成癌症。究竟誰是對的⋯⋯

Read more

食品中的新人:咖啡櫻桃

你有想過有些東西在進到肚子裡之前,需要先被核可為「食品」嗎?在歐盟國家,許多食物都需要先被核可為「新型食品」才能批准上市。最近在德國,一種被稱爲「咖啡櫻桃」的食物就獲得了「新型食品」的核准。它是何方神聖?爲什麽需要經過核可才能算是食品呢?

Read more

麵包生出麵包油、麵包油再生麵包!

近日來俄烏戰爭造成葵花油短缺,而常用來代替葵花油的棕櫚油和大豆油,價格也跟著節節攀升,引起搶購。不過去年有一群奇葩的德國人突發奇想:,不如用賣剩的麵包做成油看看吧!今年他們宣稱真的用麵包做出了可以替代棕櫚油的油,而且已經開始加入食品中,真的有這麽神奇的事嗎?

Read more

未來肉還可以更永續?加入替代性脂肪吧!

近年來講求永續的替代性食品越來越熱門,也不斷向更多元的消費者族群拓展,爲了讓不含動物成分的未來肉可以更加逼真,業者從調味、蛋白質的化學組成等等不同角度去研發,最近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加入替代性脂肪!

Read more

激發食物美味的魔法:梅納反應

許多人喜歡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杯咖啡或熱可可,手中感受著杯子傳來的陣陣溫暖、聞著咖啡或可可的香氣,再嘗上一口苦甜苦甜的滋味,總能稍稍驅散無所不在的寒氣。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些來自咖啡和可可的香味、其實壓根不是這些食物本體的味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Read more

無可可巧克力?它,我可以!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定義「總可可固形物重量達35%以上」的食品才能稱爲巧克力。[1] 出乎多數人的意料之外,在這個定義下,我們所熟知的金莎、七七乳加都算不上巧克力。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卻反其道而行,製作出了完全不含可可的巧克力,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Read more

【2021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工具帶給了建構分子的革命性發展

化學家可以透過連接許多小的化學塊材來創造新分子,但控制這些看不見的物質,以所需的方式結合是很困難的。本傑明•李斯特 (Benjamin List)和大衛•麥克米蘭 (David MacMillan)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以表彰他們開發了一種新而巧妙的工具來建構分子:有機催化。它的用途包括研發新的藥物,以及使得化學更為環保。

Read more

天然物研究的前世今生

傳說中神農氏藉由不斷的試吃,鑑定了大自然中許多種的動植物和礦物,並且詳細既載這些物質對於調養身體或治療疾病的效果。後人逐步統整這方面的知識後,累積成著名的中藥典籍《本草綱目》。
以上的例子是古代「藥物開發」最常見的一種模式,雖然確實能找到具有療效的物質,但對於它們是如何產生療效,卻難以在分子層級有詳盡的論述。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喝茶可以提神,但是茶葉組成複雜,包含葉綠素、纖維素、蛋白質、各種微量礦物質等眾多成分,絕大多數都不具提神的功能;在仔細分離純化各個分子之後,科學家發現只有咖啡因具有提神的效果。咖啡因就是一種天然物(natural product),雖然「咖啡因」和「茶葉」以及它們的作用不會因為時代而改變,但天然物的研究方法和切入點,確實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本文專注於討論天然物在現代科學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賦予塑膠袋新生命

當社會大眾逐漸意識到塑膠垃圾造成的健康與環境問題,回收、減用塑膠製品成了當前的重要議題。如何更經濟、更環保地再利用這些塑膠廢棄物,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解決的問題。現在,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解答:利用鉑催化劑,可以將聚乙烯製品升級再造,生成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芳香烴類化合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