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日誌】1948年5月:朝永振一郎 (Sin-Itiro Tomonaga) 採用重整方法完構量子電動力學

二十世紀初,有兩顆重磅炸彈被投入物理領悟——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它們掀起了革命性地風暴,開創全新的研究領域,更孕育了無數諾獎的得主。朝永振一郎也是這片煙花中的燦爛星火,他鑽研的領域是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其研究團隊發現電子散射幅中的發散其實是源自於質量和電荷的發散,而且質量和電荷的發散形式類似。其後,又基於貝特的量子估算,最終完整了量子電動力學的主架構,於1965年與其他兩位QED奠基人許溫格、費曼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Read more

太空科技手機!探索iPhone 15 Pro的航太級鈦金屬機殼

iPhone 15 Pro推出,搭載航太級鈦金屬外殼,為智慧型手機注入太空科技的魅力。每年九月,「果粉」期待著蘋果公司的最新發布會,而2023年iPhone 15 Pro的亮點之一,在於其採用了太空科技常見的鈦合金外殼。這款智慧手機旗艦版將挑戰「最耐摔又最輕盈」的頂尖地位。鈦金屬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優異的強度重量比,輕量且強度高,成為航太工程的首選材料,同時也能有效降低太空科技的能源消耗。透過鈦金屬,iPhone 15 Pro不僅突破了外觀與手持體驗的極限,更是夢幻般的太空科技體驗,令科技迷為之著迷。

Read more

【CASE特報】印度「月球3號」成功軟著陸登月!

「登陸月球」近年來再次成為太空科技發展的重要目標,而試圖減緩撞擊力道的「軟著陸」比起直接砸在地上的「硬著陸」,有著更多的技術門檻要克服。2023年8月24日,印度的「月船3號 (Chandrayaan-3)」成功以軟著陸的方式登陸在月球的南極,讓印度成為第四個有能力派遣無人探測器軟著陸月球的國家/組織!「月船3號」同時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成功登陸在月球南極的探測器——而幾天前才有人挑戰失敗而已……

Read more

在絕緣與超導間自由切換的石墨烯

2023年七月,「超導體」報導引起媒體大量關注,Google搜尋熱度暴增。超導體對科技發展與環保平衡至關重要,無電阻傳輸能夠大幅提高資訊處理速率,且大幅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石墨稀擁有高導電性、高彈性和硬度等特點,身為近代最夢幻的材料,石墨稀也具備有超導特性。雙層石墨稀的1.1°「魔法夾角」堆疊可展現超導與絕緣特性,成為絕佳的電子開關。雖此狀態僅在極低溫出現,但這項發現仍有助於科學家理解超導機制。全球科學家們持續致力於克服障礙,期待實現無損耗能源使用,使科技與環保不再是矛盾。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在逆境中找出自己的區位|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劉少倫副教授

藻類是很神奇的生物類群,在合適的環境有些族群可以長得如參天大樹;在逆境時,也有不少族群可以找到自己的區位,安定生存。藻類學家劉少倫教授也如同他所研究的藻類一般,在人生旅途中各式各樣的光景下,努力找到自己的區位。
出生於恆春的他,曾經在高中時,因為城鄉教育的落差讓他陷入低潮;在前往溫哥華留學時,還因為英文口說和聽力能力不足,讓他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所幸他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出不是最佳解,但又能克服困難的方法。然而,長期的操勞卻讓他罹患嚴重的胃潰瘍,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是否得到胃癌,命不久已。雖然這段經歷非常痛苦,但這讓他瞭解到生活與研究之間的平衡的重要,也讓他瞭解「不需要與別人爭高下,而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區位」。

Read more

傷心也傷腦:談童年期創傷與大腦灰質變化

當一個人在孩提時期經歷創傷事件,是日後發展心理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部分個體會出現情緒、認知,或是記憶困擾,而你知道,其實這些負向經驗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危害嗎?今天讓我們透過來自荷蘭專業團隊的研究,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

Read more

【探索29-6】淺談探月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六講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林新發博士,為我們說說人類與月球的浪漫故事。古今中外,人們就對月亮有無限的嚮往,在各地的神話當中,也都有著月神這個神祇。在科學方面,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後,人們便從以管窺天一步步走到踏上月球表面。本次講座林博士為我們細細介紹歷史上重要的三波探月熱潮,從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到1990年代後的百家爭鳴,最後也會談談近期的「太空時代再起」,分析各個摩拳擦掌準備探月的國家們,它們各自的短期與長期性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29-5】衛星遙測科技在環境監測之應用策略與挑戰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特聘教授,為我們解答衛星遙測技術的興起與全球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並詳細介紹衛星觀測三種頻譜——可見光、紅外光和微波的應用原理,還有它們在民生上、都市規劃上和軍事上的應用實例。接著,也會分析目前衛星遙測技術所面臨的各項限制與挑戰,以及點明未來可期待的發展方向。最後,林主任也申明衛星遙測科學研究對臺灣的重要性,期許研發團隊們能夠發展出關鍵技術,幫助臺灣站上這波太空時代浪潮的浪頭。

Read more

談戀愛好困難!用AI預測曖昧關係能否發展下一步

元朝雜劇《西廂記》中寫道:「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明朝傳奇《牡丹亭》中有這麼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清朝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在憂傷下吟誦〈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自古以來,有多少痴男怨女,為愛成癡、因情所困。在科技進步的今日,我們是否有辦法透過AI的大數據分析,幫助我們解決「戀愛難題」呢?科學家Easrwick的研究團隊利用隨機森林 (random forest) 這種機器學習方法,調查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與人發展戀情的意願,並成功歸納出12項「個體差異」因素與22項「特定目標」因素。雖然這並不能完全解開「戀愛」這個千古難題,但它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社會聯繫是如何演化而來,還有人類祖先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Read more

從幾個甲骨文字談古代的飲食文化

甲骨文的豆是一個象形字,象一種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並持續流行、演變,至秦代以後才逐漸消失的盛食器。以「豆」為構件的甲骨文字有「皀」、「食」等。古人的進食方式是跽坐於席上取用放置於席或低矮几、案上的食物,甲骨文的「即」與「既」字即由跽坐或尚未坐下之人與盛滿食物的「皀」兩構件所組成,是古人進食的具體呈現。除此之外,甲骨文的「卿」、「退」字也與飲食有關。商周時期筵席為分餐制,仍以手抓飯進食。

Read more

2023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開跑囉!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由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教中心,CASE)自2012年主辦,並於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競賽宗旨在於提升高中生吸收與表達科學知識的興趣及能力。只要你是國三到高三學生就能參加,團體賽與個人賽都有!活動共分為兩階段,分別為科學創意表達競賽、科普書籍導讀文競賽。快來看看報名資訊和方式吧!

Read more

大公民科學家時代:成為科學的一份子

近十年來,推廣生物多樣性逐漸主流化與珍惜自然環境,「公民科學家」越來越備受重視。然而,許多參與其中的民眾,卻不一定瞭解自己觀察與上傳的生物資料,究竟有哪些貢獻。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研究的例子,概述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科學資料在科學報告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好書推薦】石門水庫的印象-讀者共筆小活動

2020 年由經濟部水利署北水局出版之《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帶讀者深度走過石門水庫從無到有,為期十年的興建過程;兩年後,第二本《盈運,轉變萬千—石門水庫營運時期檔案故事》完整記錄石門水庫營運一甲子,跨越兩代、甚至三代的時空,一探台灣水庫建造發展歷程。特別的是以「檔案」串連所有記錄,以往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跑圖書館、檔案局,花錢都不見得看得到的內容,非常扎實的內容都收錄在這兩本書之中。CASE 報科學邀請讀者與我們分享「你對石門水庫的印象」,一起撰寫跨時代的石門水庫回憶錄!

Read more

【台大科研】化石躲「貓貓」!臺灣古生物多樣性中的劍齒虎

2022年,一篇來自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將一件80年前被鑑定為貓屬的下頜骨化石,利用數值分類、譜系發生、化石形態比對等證據,將其重新鑑定為似劍齒虎近似屬。不但為全球稀少的似劍齒虎證據新增了一筆新紀錄,也讓該化石以臺灣第一件劍齒虎化石之姿,填補更新世時期臺灣動物多樣性缺失的拼圖。

Read more

【台大科研】COVID-19剛來襲時,你相信「反正不會是我被傳染」嗎?

還記得2020年的過年後,新聞轉播畫面中那架從武漢回來的飛機嗎?還記得那些佔據新聞版面的封城封院、瘋搶口罩、東京奧運延期等報導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社會上充滿各種不安與慌恐,當時一連串政府的對應以及民眾的反應與防疫行動,和現在的「後疫情時代」可說是截然不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