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2024科學史沙龍——摸燈源史能
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摸燈源史能」,將分享人類運用自然能源的歷史!透過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雙視角的跨域對談,探索各種自然能源背後的科學祕密,同時談一談這些能源被人們利用的故事與演進,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本期科學史沙龍,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呂紹理教授,及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劉龍心教授擔任策劃顧問,規劃豐富又充實的9場系列講座。歡迎免費參加,一起來聊聊能源、科學和歷史。
Read more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摸燈源史能」,將分享人類運用自然能源的歷史!透過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雙視角的跨域對談,探索各種自然能源背後的科學祕密,同時談一談這些能源被人們利用的故事與演進,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本期科學史沙龍,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呂紹理教授,及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劉龍心教授擔任策劃顧問,規劃豐富又充實的9場系列講座。歡迎免費參加,一起來聊聊能源、科學和歷史。
Read more飲用水是我們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一旦身體失水超過20%就會有生命危險,此外,水源的乾淨與否也與民眾的健康息息相關,例如痢疾等疾病的傳播皆與水源的汙染有關,因此聯合國便將永續發展指標中的第六項訂為「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臺灣的民生用水十分仰賴地下水,也因此產生不少圍繞著地下水的議題,像是地下水汙染、超抽地下水、地下水取用分配爭議等。今天的科學史沙龍特別邀請了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何俊頤研究學者,分享臺灣地下水的過去與展望。
Read more教育啊教育,俗語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眾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歷史上也有不計其數的人舉著教育的旗幟,呼喊教育改革的聲音震天價響。回顧臺灣的高教發展史,繞不開的兩個議題便是技職教育與偏鄉教育。本講講座將透過簡介職業教育的前世今生,以及瞭解偏鄉教育的特殊與需求,進一步瞭解當今所面臨的問題,並討論可能的解方。
Read more根據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消除貧窮包含了降低貧窮人數、推動全民保險、保障弱勢族群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權益,以及提升貧窮族群災後復原的韌性和能力。貧窮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不能單純透過科技解決。要解決貧窮,必需要先認識什麼是貧窮?如何瞭解貧窮?對症之後才能下藥。在這樣的脈絡下,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和社會系黃克先教授,帶我們從總體和個體經濟學思考貧窮的定義,以及討論「無家者」的生命故事。
Read more近十年來,氣候變遷已不再是個陌生的名詞,都市洪災發生頻率不斷增加,如何打造與強降雨共存共榮的都市變成刻不容緩的議題。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郭鴻基教授和土木工程學系施上粟教授,為我們分析臺灣降雨模式的特殊性,並認識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考量的都市減洪建設。
Read more健康與幸福,是個可以從無數個面向討論的課題,畢竟能夠影響健康的因素、製造幸福感的來源非常多。本次科學史沙龍的永續發展指標涵蓋相當廣泛——健康與幸福,是個可以從無數個面向討論的課題,特別邀請到吳易叡和陳端容教授,分別分享溫泉如何變成幸福感來源,以及肥胖的空間分布和「肥胖懲罰」。
Read more國科會在過去幾年花了相當大的心力,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職涯,但回頭檢視各領域目前的性別比例,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較均衡外,工程、生命科學或自然科學中,女性從業比例都偏低,當中必定包含一些結構性問題。今天的科學史沙龍,邀請到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的洪文玲教授,和台大醫學系的黃韻如教授,分享她們所目睹的校園性別現況,以及臺大非常火熱的「月經課」。
Read more2023科學史沙龍已經進行到後半段囉!本次主題——永續發展是一樣在國際間正夯的議題,它是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希望全球在2030年能夠達成17項核心目標。本次講座邀請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希望能夠邀請每一位觀眾一起為地球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7場講座,場場精彩!如果錯過了現場聆聽的機會也沒關係,在「臺大科教中心」的youtube頻道上已經上架前4講的完整影片,讓大家可以隨時回味這些精彩的演講!
Read more從二零零五年開始,全美國的天氣災難就急遽增加,其中劇烈天氣(如颱風和淹水)增加最多,可見劇烈天氣正嚴重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氣象雷達已經成為觀測劇烈天氣的一個重要工具。就必須雷。本次邀請到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遙測組主任李文兆博士,和我們談談雷達的前世今生,分享他個人用雷達觀測劇烈天氣的經驗和研究成果⋯⋯
Read more氣象科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但如果我們用醫生來比喻氣象學家,會發現醫生和氣象學家做的事其實很類似,只是作用對象不同。醫生使用X光或MRI來獲取病人器官影像圖,告訴病人這陣子應如何調整作息和飲食;氣象學家則是用雷達掃描雲層,告訴民眾這幾天要不要撐傘或添購冰品。今天的專訪就邀請到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遙測組主任李文兆博士,分享他在大氣科學領域研究的心路歷程,以及雙偏極化,都卜勒氣象雷達神秘之處⋯⋯
Read more人類製作疫苗有好幾種成熟的傳統作法,然而這次在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努力中拔得頭籌的黑馬,卻是 mRNA 疫苗橫空出世。 mRNA 疫苗如何從一個概念研發成為產品,其背後有位百折不撓的推手,本講次將與聽眾分享她的故事。
Read more「耳石」是魚類內耳中協助聽覺和平衡的組織。這些看似不起眼、由生物礦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鈣結晶體,是解密魚種分類、生態形態、食餌組成、考古學、古生物學的重要關鍵。本講次介紹台灣耳石研究的方向與歷年成果。
Read more108 年課綱正式將「數學是一種人文素養」列為基本理念之一,使得數學史在我國的數學課綱中,找到應有的位置。本講次以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為切入點,分享數學史在過去與現今中小學數學課程中的使用情況,以及數學史融入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困難與未來展望。
Read more包括人們最熟悉的可見光在內,所有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對象,全都是某種電磁波;然而由於地球上的大氣層會吸收掉幾乎所有的短波,而即使是可見光以及無線電波等等長波,也會受到大氣的嚴重干擾,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裡進行觀測,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最佳選擇。來看看太空天文觀測的歷史與現況,以及台灣即將送入太空的第一個太空天文觀測望遠鏡 GTM 。
Read more台灣常見的觀賞用魚種血鸚鵡,源自於 1986 年間一次育種「美麗的意外」,經過蔡健發、陳延清和陳建志三位先生的細心培育,開創出一段近 30 年的「驚豔之旅」。從珍貴的高單價魚種,到現今的普及入門魚種;從台灣的研究精進,到現今全球可接受的國際性魚種;從懼怕外來競爭,到現今獨步全球的供應鏈⋯⋯這些難能可貴的發展歷程,在在顯露出台灣業者的堅持與努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