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SDG5 性別平等:女科學家與工程師 〉

分享至

 

近幾年來,政府制定了許多方針和法案,希冀提升女性在社會上力量和重要性,但要完全突破玻璃天花板,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國科會在過去幾年花了相當大的心力,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職涯,但回頭檢視各領域目前的性別比例,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較均衡外,工程、生命科學或自然科學中,女性從業比例都偏低,當中必定包含一些結構性問題,包括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女性科學家在求學過程當中遇到各種由男性主導所帶來的壓力與不平等,這些都是政府部門責無旁貸要解決的問題。今天的科學史沙龍,邀請到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的洪文玲教授,和台大醫學系的黃韻如教授,分享她們所目睹的校園性別現況,以及臺大非常火熱的「月經課」。

講師|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工程系 洪文玲 副教授、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黃韻如 教授

撰文、整理|周書瑋

大專院校的性別平等教育與社會包袱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2年大專院校工程科系的男女比只有15%,自然和建築領域也只有32%,這很可能和高中階段理化教育僅著重計算,生活科技只重視技術操作,學生無從瞭解科學和歷史,以及科學和社會的關聯,教材有時甚至會「幼稚化」女性,讓科學史上重要的女性僅以插畫角色帶過,錯失絕佳的「性別與科技」議題教育時機。

不同年齡層的人,雖然同時存在這個社會上,但每個人的經歷完全不同,對於二十歲以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出生時或出生前,臺灣現今最重要的幾個性別平等法案都已制定完成,已然是個性別平等法治相當完備的社會。對於三十歲左右的上班族而言,大約國高中時,學校開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此一族群在國高中階段自然的接觸到許多性別平等相關課程,校園內出現性平爭議時,學校也有一定的處理機制,教師們也較清楚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性騷擾,在教育互動上更有自知。然而,對於六十或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們,規範生理假、產假、育嬰假的兩性平等工作法,對他們來說就相當陌生,因為這些長輩的生命階段多已經脫離懷孕育嬰時期,長輩必須非常有覺知才會去注意到這些事情,否則以其自身生命經驗,很難自然感受到的。

既然社會性別平等的相關法規已經相對完備,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性別角色是否平等?因為部分職場仍存在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學校是法規制定和執行最完備的地方,但職場規則並不一定完全遵守政府政策,且多數職場規則是由對於性別平等工作法覺知力較低的上一代長輩所制定,他們的生命經驗和這一代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相當不同,因此年輕人必須盡快調整老一輩管理者所建構的制度,實現真正的職場性別平等。

儘管政府已經盡力制定完善的政策消弭性別不平等,但它仍無所遁形。舉例來說,運動App剛問世時,並沒有提供女性輸入月經資料的介面,後來出現月經相關功能,卻要求女性必須將血量標準化、規則化,像是量多、量少或點狀出血,女性被迫將自己的身體經驗標準化、離散化,不覺陷入「我的狀況和其他人相比,是正常或標準的嗎?」這種不應出現的問題。不少人工智慧相關的App也有性別不平等爭議,像是語音辨識的資料庫以男性為主,女性的聲音較不容易被辨識;導航系統的行走速度和步長也通常不會針對特殊需求(像是孕婦或年長者需要電梯)來計算行走時間或制定路線;亞馬遜曾以人工智慧篩檢求職者履歷,卻發現AI篩選系統對女性求職者特別嚴格。

 

創造對女性友善的科學研究環境

洪老師提出讓性別平等成為常態的可能方式,也就是實施招募(Recruit)、留任(Retain)和認可(Recognize)的3R政策。招募指的是透過教育建立正面形象和社會認同,鼓勵女性投入科學領域;留任指的是提供安全的環境、支持女性投入科學研究,讓女性在完成學業後仍願意留在科學界;認可則是建立公正的評量制度,讓出色的女性也能擔任領導者。此外,科學研究環境也應考慮到女性需求,像是澳洲阿德雷國際女性科學家和工程師研討會,委託設計師設計適合女性的工程專業服裝,考慮到孕婦的需求,讓科學器材不再只為男性服務。

史丹佛大學提出性別化科技創新計畫,包括三點:其一是修正數目,強調完備的計畫不能只以增加工程科技類女學生為目標;其二是修正機構,科學性別平權推動機構必須關注結構性的教育問題,去除不適當的結構性障礙;其三是修正知識,提出並實踐不同的教育和知識產出模式,並大力加以推廣。未來的各種創造和發明,若能考慮到性別角色以及社會上各個族群的需求,建立性別友善的科技環境,將會為社會帶來極大的助益。

 

臺大學生爭相修習的月經課

大眾對性別平等觀念逐漸深化,但多數男性對月經的概念仍相當模糊,社會對月經的眼光也常常不夠友善,因此黃韻如老師在臺大推出了亞洲首例的「月經課」,希望讓學生明白「月經的污血可以清洗,社會對月經的污名化也必須被去除」。從十二歲的印度女童因經血沾到制服裙上被老師霸凌而輕生,到加拿大網紅在Instagram上貼出經血沾到床單上的照片卻被官方強制刪除,社會對月經污名化無所不在。

月經課的最大特色在於不同學院的學生聚在一起討論月經,就像社會的縮影,醫學院、工學院、文學院、社科院的學生對月經有著各自的看法。在臺大課堂上,老師手持女性生殖器官模型,活生生的把生理用品置入陰道,學生們聚精會神地看,學生可能和不熟或來自其他學院的同學坐在課堂上,一起觀察討論很私密的話題,凸顯「月經」其實非常自然且正常,並不需要特別在一個小空間、經過特殊儀式才能談論。第一堂課講解月經的科學背景,讓學生瞭解女性每個月子宮、卵巢和賀爾蒙的變化。這些週期性變化主要由下視丘和腦下垂體控制,這兩個部位會分泌激素控制卵巢和子宮,進而產生月經,因此提到月經,不只要聯想到子宮、卵巢和出血,也要想到女性的腦、下視丘和腦下垂體。腦區的這些變化,也對女性運動員造成不少影響。由於腦下垂體和下視丘也調控食慾和運動,且控制腎上腺活動,因此女性動員經常需要面對月經週期、飲食控制和體態變化的危險三角。在女性運動員中,追蹤月經週期來配合訓練已是常態,如此才能連動的調整訓練模式和飲食。

月經課的全名是「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因此課程也包含認識衛生棉、認識月經貧窮。黃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瞭解亞洲和非洲偏遠地區月經貧窮的問題,婦女在經期如何被關在小房間內、禁制接觸食物、男性、宗教偶像和牲畜。學生在學期末拿著生理用品在校園內進行街訪,讓路人親自觸摸、瞭解生理用品,並記錄路人的反應。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年長的爺爺被問及對這些衛生棉的看法時,居然能如數家珍地給予評分,讓許多學生頗感意外。

 

性別平等之路

近幾年來,政府已致力於在校園和職場推動性別平等,且已有顯著的成效,然而要達成完全的平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仰賴學界專家、政府部門、年輕和年長一代共同努力。要破除性別板印象,如同清洗沾到月經的衣物,必須及早透過教育在年輕學子身上扎根,且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每一次的嘗試都將看到些許的進步。

(Visited 27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