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遺傳疾病鑑定者——專訪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教授

分享至

11/2(六) 14:00陳沛隆教授主講「次世代定序與基因體醫學」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臺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醫學研究所 陳沛隆 教授兼所長|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陳沛隆 教授

隨著個人化醫療漸漸普及,人們對基因定序越來越不陌生,甚至有不少生物科技公司提出人體全基因定序服務,或鑑定某些序列來尋找特定遺傳性疾病。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臺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教授,同時也是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和我們分享他從醫生到基因醫學專家的心路歷程、遺傳醫學的倫理議題以及次世代定序在醫學之外的應用。

 

從醫生到基因醫學專家之路

讀醫學系時,陳沛隆並沒有像少部分同學一樣很早踏入實驗室,而是選擇平穩的從享受大學生涯的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一步步走上去,當時他也思考未來究竟是想自己開診所,或留在教學醫院邊當醫生邊做研究?帶著這股不確定,擔任住院醫師時,他在張天鈞和楊偉勛教授指導下投入甲狀腺機能亢進遺傳研究,用兩年時間讀完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這兩年讓他發現自己對研究的熱情,成為留在教學醫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住院醫師結業後,陳沛隆順利考過公費留考,並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獎學金,於是赴美就讀人類遺傳學博士班。他一直很清楚博士班畢業後會回臺灣服務,且會留在醫學界替人類服務,考慮到可能一輩子都會從事和「人類」相關的研究,陳沛隆決定第一年額外進行酵母菌和線蟲研究,第二年起則回到人類基因相關疾病的世界,找尋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的相關基因,後來更試著利用小鼠模式來研究模擬該基因的破壞是否造成小鼠表現出符合人類思覺失調症之行為表現。

回臺灣前,次世代定序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剛開始興起,在報備得到指導教授的許可後,陳沛隆開始接觸NGS,成為他在博士論文主研究以外的重要收穫,相較於傳統定序,NGS可以快速且大量定序DNA。回臺擔任主治醫師後,陳沛隆就能利用NGS檢驗遺傳疾病患者的大量基因,找到造成疾病的序列,提供病人一道曙光。而對與臨床個案的深入研究,則又成為陳醫師在基因體醫學重要發現的泉源。此外,生物資訊學、藥物基因體學以及免疫基因體學等,都是陳醫師喜愛而且擁有特長的領域。

 

遺傳醫學與精準醫療的倫理道德議題

遺傳醫學和精準醫學快速發展,相關倫理道德的配套措施也必須相應而生。早期臨床醫學在研究倫理上較不嚴謹,使用病人檢體前常常忘記先詢問病人意願,或請病人簽同意書,不自覺侵害病人隱私權。近年來,和人體有關的醫學研究計畫都必須經過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研究員須先撰寫完整的研究計畫、列出需要從受試者身上抽取多少檢體、是否會告知受試者研究結果,提高研究計畫對病人權益的保障。

儘管如此,臨床遺傳疾病檢測上,仍有許多待商榷的倫理問題。舉例來說,假設父母某一方患有成人年紀發病之顯性遺傳性疾病,父母想透過基因檢測確定孩子是否攜帶致病基因,這時必須顧慮到孩子和父母是否都能接受檢測結果?如果孩子還小,會不會因此被爸媽遺棄?如果爸媽不只一個孩子,是否會因此偏袒未攜帶致病基因的孩子?檢測結果準確度有多高?可否考慮等小孩長大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篩檢?這些都是基因檢測諮詢必須考慮的議題。陳醫師建議臺灣參考國外作法,將遺傳諮詢師納入國家考試項目,核發國家證照,透過身份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基因檢測諮詢。此外,近年來也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基因檢測服務,像是檢測學童是否有體育、藝術或某方面的天賦,非常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法規管控。

 

次世代定序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陳沛隆也提到跨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大部分優秀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或細胞生物學家並非醫學系出生,而是來自計算機或生命科學領域,例如擅長處理大量資料和運算的資訊科學,就很有機會轉行投入基因和序列研究。陳沛隆鼓勵想投入遺傳醫學的非醫學院學生,多方涉略不同領域並培養相關素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不管大學科系為何,最後都可以跨入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人可以跨領域,技術當然也可以跨領域——次世代定序除了被應用在醫學上,目前也被大力推廣到作物、動物和環境科學。植物遺傳學家利用次世代定序找出綠豆中讓綠豆更大更甜的序列,或讓水稻更耐病蟲害的序列,之後就可以更快地從大量種原中篩選有利品種推廣栽培;動物學家用定序找出乳牛產奶量高的序列,或讓金魚顏色鮮豔的序列;環境科學家用定序找出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像是能分解塑膠或廢棄物的細菌。

陳沛隆鼓勵學生在研究卡關時,讓「最後的研究成果將成為知識,成為具有臨床重要性的貢獻」作為自己走下去動力。博士班研究通常沒有前人經驗可依循,不確定性和困難性比碩班高很多,很可能研究一、兩年後仍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特別是基因研究從不保證能符合預期,即便如此,仍要保持喜歡學問和知識的好奇心。陳沛隆以自己「千分之四」的小故事為例,唸碩士班時,他和指導教授花了許多力氣收集兩千多個甲狀腺亢進個案,原該只有八位受試者會產生一種嚴重的藥物副作用,但透過額外的特殊案例收案,以及跨機構的深入研究,終能產出教科書等級的重要成果,創造新的醫學知識,這是陳沛隆學術生涯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段旅程,研究過程雖然相當不容易,最後對醫學的貢獻卻是甘甜的。

(Visited 27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