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中的十二月】1934 年 12 月:契忍可夫(Cherenkov)輻射的發現

科學建立在所有過往的知識上,契忍可夫輻射的故事也不例外。這樣的話,雖然此現象是以蘇聯的物理學家契忍可夫(Pavel Cherenkov)命名,但我們可以認為它始於一位英國的電機工程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黑維塞(Oliver Heaviside)。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十一月】1837 年 11 月 23 日:現代分子科學之父——凡得瓦(Johannes van der Waals)的誕生

在《費曼物理學講義》中,廣為人知的是,費曼一開始便問,人類最應該為子孫保存的是哪一則科學知識,而他的答案是:所有物質皆由原子所組成。雖然這看起來顯而易見——事實上,原子的概念可追朔到古希臘時代——然而原子的存在直到20世紀一直都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問題。提供世界由分子組成的觀點強而有力、令人信服證據的是凡得瓦(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他原是一位荷蘭的小學老師,物理知識大都自學而得,然而他努力不懈,終成了現代分子科學之父。

Read more

未治療的ADHD可能增加罹患COVID-19的風險嗎?

與疫情共存的近兩年以來,人們有許多生活習慣被迫改變,許多防疫措施成為生活的日常。雖然,戴口罩或許是最為普及的措施之一,但有許多人在疫情之始,曾因為感到悶熱,或是不習慣而抗拒戴上口罩。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則是已習慣戴著口罩的日常。論及年齡,直至今日,我們偶爾可以看見路上的孩童,因為覺得敏感、不適,而不願意持續戴著口罩。那麼,這些防疫措施的品質,或者其他更多的社會、心理健康因子,有可能成為確診COVID-19的風險嗎?

Read more

COVID-19引起的嗅覺及味覺異常

COVID-19患者經常表現出嗅覺和味覺異常,在早期出現的症狀時,似乎在新冠病毒感染發生時要比在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更常見,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呼吸道症狀緩解後,嗅覺和味覺異常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目前的證據顯示可能是感染、發炎及隨後黏膜上非神經元細胞的功能障礙,導致了嗅覺感覺神經元和味蕾功能喪失。在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嗅覺及味覺異常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COVID-19 引起患者味覺異常的定量分析結果。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十月】2006 年 10 月:宣佈確定發現原子序 118 新元素

在杜布納(Dubna)的聯合原子核研究所(JINR),由奧加涅相所率領的核物理學家,以及勞倫斯利物浦國家實驗室(LLNL)的同僚們繼續尋找 118 元素。他們在 2002 和 2005 年所做的實驗中,發現了 3 個衰變的徵兆。這一次不是由一個人負責資料分析,而是大家一起嚴格檢查所有的發現。終於在 2006 年 10 月 9 日,JINR 和 LLNL 正式宣布他們確定找到了難以捉住的元素。

Read more

疫情時代下失眠困擾的介入-dCBT-I的保護效果

在床上躺了好一陣子翻來覆去卻睡不著覺;睡了一陣子又醒來,並持續這個循環好幾次;眼睛睜開時,手機的鬧鐘卻根本還沒響。從小到大,大多數的人,包含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多或少都遇過失眠的經驗,無論是遭遇壓力事件,或是苦於短期的生活壓力,因此,對文章開頭的經驗可能並不會感到陌生。但你知道,在疫情時代下,當面臨慢性失眠時,除了服用助眠、安眠藥物,或是與臨床心理師進行一對一或團體治療之外,透過數位方式的介入也能達到自助,甚至是保護的效果嗎?

Read more

什麼是「免疫橋接」?根據免疫橋接數據可以預測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嗎?

完成藥物開發的全部臨床三期試驗須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及經費,還需要大量志願受試者參與試驗,往往需時甚久。在缺乏完整臨床試驗及保護力數據的情況下,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是一種能夠分析及推斷疫苗保護作用的方法,透過將疫苗的免疫原性轉化為保護作用,可以得知免疫原性與在適合動物模型中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在本文,我們將引領讀者認識免疫橋接及如何藉以推測疫苗保護力,並探索根據免疫橋接數據是否足以預測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九月】1846 年 9 月 23 日:觀測證實海王星的存在

當牛頓於 17 世紀闡述他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法則時,他絕沒想到他的研究有一天會導致太陽系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預測海王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在歷史上要歸功於法國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樂維耶(Urbain Le Verrier),但樂維耶的一位英國競爭對手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也獨立得到相同的結論。在那之前,也有人用望遠鏡觀測到海王星的紀錄:伽利略於 1612/1613 年,拉朗得(Jerome Lalande)於 1795 年,而最有名的是赫歇耳(John Herschel)於 1830 年,但他們當時都不知道他們所觀測到的星體是一個行星。伽利略認為他看到的是一顆恆星,也許因為他觀測到時,海王星正倒行運轉(即明顯和其他行星的運行方向相反),所以看起來像似靜止的。赫歇耳也誤認海王星為一顆恆星。

Read more

滑臉書、IG可能會讓我們在三級警戒時好過一些嗎?

距離解除三級警戒已經一陣子,然而人們的生活似乎已和過去有許多不同之處。除了強化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也不得不因為防疫而變得遙遠。所幸在這個時代,我們還可以透過社群軟體進行人際交流。那麼,回顧過去長達三個月的緊繃時光,你還記得當時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怎麼樣的嗎?而你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度過這段時光呢?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八月】1969 年 8 月 9 日: 發現 π 介子開啟粒子世界新大門的鮑爾(Cecil Frank Powell)辭世

1932 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兌克(James Chadwick,1935 年諾貝爾物理獎)宣佈發現了中子,除了將當時所知的基本粒子由三個(光子、電子、質子)增加為四個之外,物理學家也馬上確認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是什麼樣的作用力可以讓質子和中子們相互拉扯,住在原子核那麼小的空間中?要構成原子核這樣的強固結合體,萬有引力和電磁力都嫌太微弱了。

Read more

什麼是「突破性感染」?變種病毒有多大的威脅呢?

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突變速度驚人,造成多種變種病毒生成,成為所謂突破性感染的主因,並引起全球另一波疫情,而且有些變種病毒已被證實可抑制核准疫苗與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對現行的 COVID-19的預防及治療策略形成嚴峻的挑戰。在本文,我們將引領讀者了解突破性感染、認識變種病毒及其威脅性,並探索因應之道。

Read more

莫奈拉韋(Molnupiravir):COVID-19 治療及預防的新希望?

隨著各國醫療體系因COVID-19大流行逐漸無法負荷,為防止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2 (SARS-CoV-2) 的持續傳播及COVID-19惡化為嚴重疾病,開發易於分發及可對抗病毒變異種的口服藥物刻不容緩。我們在本文將引領讀者認識抗COVID-19的新型口服藥物莫奈拉韋(Molnupiravir),並探索其研發試驗現況及應用潛力。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七月】1654 年 7 月:帕斯卡(Blaise Pascal)給費馬(Pierre de Fermat)有關「點數分配問題」的信

博弈遊戲和人類歷史一樣古老,考古學家挖掘出土的史前時代物品即是明證。賭博也因為玩家想更進一步了解投注的賠率,間接促成機率論的產生。在 17 世紀中葉,兩位傑出的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和費馬(Pierre de Fermat)在互通信件的過程中,奠定了機率論的基礎,改變了科學家和數學家看待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方式。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六月】1874 年 6 月 16 日:卡文迪西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啟用

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一直是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和影響深遠的突破性進展的大本營,成立至今已獲得 30 個諾貝爾獎。實驗室於 1874 年 6 月 16 日正式啟用,為了紀念 18 世紀的物理和化學家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以他的名字命名。

Read more

盤點COVID-19疫苗的製造技術

自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大流行後,接種疫苗已成為防疫的最關鍵有效的方法。疫苗的研發、製作及試驗屬於尖端生物科技,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執行並完成。在此世界各國競相研製及引進疫苗之際,已有部分疫苗獲得或即將獲得WHO批准或大多數國家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們在本文將探索並比較這些COVID-19疫苗的製造技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