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藝術與人類藝術大比拚——為什麼我們更喜歡人類的藝術創作?

當今「生成式AI」帶來了AI狂潮,不論是照片、圖片、音樂、影片、文章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AI工具來幫助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內容作品。然而,人類的藝術創造是否備受AI的威脅?心理學家們又怎麼看待人類藝術作品及AI藝術作品各自所帶給觀者的美感體驗呢?

Read more

從肖像畫到自拍照:眼睛的置中現象

過往對肖像畫的分析可以發現,藝術家傾向將其中一隻眼睛置於畫布上的水平中心,這似乎是教科書裡面從未提到、許多訓練有素的畫家卻不約而同遵循的神祕構圖法則。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現在科學家的疑惑也有了新的提問對象——自拍照。在未經訓練、一般人拍下的自拍照上,我們能否發現眼睛置中現象呢?

Read more

原來,世界頂尖設計師這樣教 (之二):美學根柢這樣打

■長久以來,台灣的幾種美感相關教育都把「美術課」教成「美術史」,把「音樂課」也教成「樂理」以及「音樂史」。老師很擅長、很熱衷教那些知識性的課程內容,而這樣的課程內容,可以化為考卷,用考試的方式,「客觀地」給學生一個成績。到今天,我認識的教科書出版社仍告訴我:音樂、美術等科目,還是要附「測驗卷」給老師使用。

Read more

機器人能作畫和演奏嗎?

■如果問哪些能力是人類最可貴的,相信許多的人都會回答「創造能力」。透過聲音和色彩,人類能創造出引發共鳴的音樂和繪畫;透過文字,人類能創造出感動好幾個世代的文學作品。就像是小說中科學怪人也能學習語言和感情等抽象表達,透過人工神經網路,現在機器人能夠學習畫畫和音樂!

Read more

【人物專訪】勇敢跨越未知的疆界──訪陳一平老師

長久以來科學對認識論習以為常有以「理解」為的預設,對於未知的現象,人們總是習慣提出理論,以達成對該現象的理解。然而,在進入藝術領域後,陳老師更發現,許多事物在了解之外還有另外的目的:它們是生來被體驗,而非生來被了解的。諸如生命、自然界、宇宙的奧秘,實則都是為了被體驗而存在,我們總習於以理解的方式掌握現象,實則有更多的事物存在於體驗的範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