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推理】為何梵谷畫裡的黃色消失了

分享至

■ 梵谷的不少作品比起1887年剛畫成的時候,黃色部分顯得黯淡許多。美術館跟科學家都很擔心繼續這樣下去,向日葵、麥田、塞納河的風景都將鮮黃不再,於是痛下決心擷取一撮梵谷畫上顏料來分析化學成分如何改變。

梵谷的向日葵(1887)

編譯 ∣ 陳子瑜(CASE巴黎特派員)

  從今以後我們便懂得為何梵谷以及同輩畫家作品裡的黃色會隨著時間失去其光澤。而該出來面對的禍首,使顏料變質不再鮮艷的元兇,就是紫外線。

  長久以來人們都同意光線會對眾多畫作有負面影響,梵谷作品亦不例外。然而卻無人能證實這一說法,直到最近,有一對此現象所提出的科學解釋。此後這事就解決啦:因為一組由化學家與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證實對於顏色變質現象佔有重要因素的化學反應。

  該團隊著手驗證光線是否在此機制中確有影響。他們為此選擇了普遍使用於十九世紀畫作的黃色顏料:鉻黃(鉻酸鉛,PbCrO4)。這些顏料接著被曝曬於紫外線燈下約莫五百小時,也就是持續近三週。結果呢,鮮艷的黃色褪變成棕褐色,而起初就是亮黃色的褪變速度更快,這便解釋了為何某些畫作,或同一畫作中的某些部份會褪色得比較快。

  為了更精準瞭解這些機制,Grenoble同步輻射中心的化學家們冒著褪色的風險從兩幅梵谷畫作:〈阿耳的鳶尾花田〉(Vue d’Arles avec iris)與〈塞納河岸〉(Berges de la Seine)中取出兩百毫微米厚(nanomètres,也就是奈米)的極細微顏料樣本。他們將其進行X光微量分析,一種將X光束放射至顏料片段上並予以來回分析的方式。我們藉此得以精準地推斷顏料的化學組合成份。(請看下列影片)


  根據X光微量分析的結果,顏料中的鉻取得在光線活動下的電子,改變了它的氧化狀態。「這些來自於鄰近化學元素的電子既存在於畫裡,也同樣存在於周遭的空氣中。」來自Grenoble同步輻射中心的化學家馬信‧柯德(Marine Cotte)如此解釋。而此一氧化轉變更改了顏料的色彩,從而解釋了亮黃色為何消逝。

一個超SAD的範例,說明〈塞納河岸〉原本明亮的黃色部分將如何漸漸褪色。

  然而光線並不是顏色唯一的敵人。研究人員們指出當白色與黃色的顏料相互混合時,會在褪色過程中增強效應。這是因為白色顏料中的鋇與硫磺所致。未來更進一步的測試將著眼於評估原子在褪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那麼我們是否可能將這些畫作還原成初始明亮的色澤?柯德對此不無疑問。「這很棘手,因為這些化學手段長期來說會對顏色造成傷害。最好還是老老實實繼續用抗紫外線的濾色鏡保護它們。」

  

報導出處:Pourquoi le jaune des tableaux de Van Gogh disparaitLa Recherche 法國《研究》雜誌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22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藝術推理】為何梵谷畫裡的黃色消失了

  • 2011 年 03 月 13 日 at 18:15:34
    Permalink

    科學家怎麼那麼厲害
    會去猜到是紫外線的影響
    那空氣中的分子呢...?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