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過後,我們的心依然一如既往嗎?
COVID-19是冠狀病毒的一種,除了典型的生理症狀,造成的心理疾病影響也是學者重視的層面之一。2020年年中,來自義大利的精神疾病與生物心理學專家Mario Gennaro Mazza與一眾義大利學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的研究,便試圖了解COVID-19確診患者在一個月後的整體精神狀況,以及有無其他可參考的風險指標。
Read moreCOVID-19是冠狀病毒的一種,除了典型的生理症狀,造成的心理疾病影響也是學者重視的層面之一。2020年年中,來自義大利的精神疾病與生物心理學專家Mario Gennaro Mazza與一眾義大利學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的研究,便試圖了解COVID-19確診患者在一個月後的整體精神狀況,以及有無其他可參考的風險指標。
Read more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呢?當正在進行無聊的事情,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難耐;正在做些休閒活動或與好友聚會、遊戲時,卻彷彿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事實上,這正是時間知覺的現象(time perception)之一。時間的運行與流逝,對人們有重要的影響,包含生心理層面,比如我們透過生理機制的恆定來維持日夜節律,並進而擁有規律的睡眠;在心理層面,則是個人對於時間運轉的主觀詮釋,並受到內在或是外在刺激的影響。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學者Giovanna Mioni與其他學者,於2016年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發表的研究中,則是好奇:感知外界時間過得較為緩慢的憂鬱症患者,與時常處於高度緊張、警覺的焦慮症患者,他們的時間知覺有些甚麼樣的特徵與差異呢?
Read more20世紀末,心理學家即開始了對反芻思考的研究(rumination),如Nolen-Hoeksema所提出之反應風格理論(response style theory)等,反芻是一個人持續地關注苦惱/痛苦發生的原因,以及其帶來的後果的思考歷程。2003年,有心理學家將其細分為苦惱自責(brooding)-聚焦於痛苦的感受,及深思反省(reflection)-試圖了解及分析問題的原因,兩種次形式的反芻。已有研究發現這些個人的思考歷程與憂鬱症或是其他不良心理適應有關。
Read more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比例逐年攀升,然而無論在歐洲、美國,或是亞洲國家,專家調查結果均顯示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比男性多。難道跟女性比起來,男性真的比較擅長維護心理健康嗎?似乎也不是這樣,因為專家同時也發現男性的暴力行為、自殺以及物質濫用比例,都比女性還要高。因此有學者懷疑,會不會是我們的社會過度注重某些典型的男性化特質,減少了男性的求助行為(Help-seeking behavior)與意願,使憂鬱症患者的男女比例出現差距?
Read more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曾經有那麼一陣子,心情感到沮喪,甚至是湧現憂鬱的情緒,而你選擇在社群平台上發個文來記錄、抒發當下的心情;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朋友發布了一篇新貼文,卻讓螢幕後的你都能感受到他那盪到谷底的情緒?想必上述狀況是許多人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中時常碰到的經驗。但你知道除了抒發情緒之外,這些使用比較沮喪、負面詞彙和語句的貼文,也能夠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嗎?
Read more■最近,越來越多研究在尋找抗憂鬱藥的時候,把焦點放在跟調節免疫系統相關的抗發炎藥上。所謂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想要治療憂鬱症,卻把矛頭對準體內的免疫反應呢?
Read more■一般而言,當憂鬱症患者開始接受一項新療程時,想知道這個新治療有沒有效,平均需要 8-12 周的時間。很久吧?如果我們沒辦法發展出一種100%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只好想辦法預測什麼人接受治療會有效、什麼人接受治療不會有效了。
Read more■一夜好眠還是一夜難眠,往往左右隔天起床
Read more■與一般醫學不太一樣,精神醫學沒有精密的
Read more■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警示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癌症第一,憂鬱症赫然高居第二,人人聞之色變的愛滋病才居第三。憂鬱症是最可怕的文明病?
Read more■一九八〇年代,當巫毓荃醫師接受住院醫師
Read more■ 壓力的確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最近一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