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過後,我們的心依然一如既往嗎?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蔡岷哲

●不只是生理層面的衝擊

說到對2020年的印象,大多數人可能多半會很快想到那遲未消失的COVID-19疫情。即使有時疫情看似暫時平復,但它似乎又隨時會再出現。COVID-19是冠狀病毒的一種,除了典型的生理症狀,造成的心理疾病影響也是學者重視的層面之一。2020年年中,來自義大利的精神疾病與生物心理學專家Mario Gennaro Mazza與一眾義大利學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的研究,便試圖了解COVID-19確診患者在一個月後的整體精神狀況,以及有無其他可參考的風險指標。

在2020年Rogers等人於The Lancet Psychiatry所發表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中,他們指出過去不同的冠狀病毒-SARS與MERS確診者身上,於疾病後期時,特別需要留意有創傷後壓力症狀、憂鬱症狀、焦慮症狀等的出現。而Mazza等人引述過去的研究指出,冠狀病毒似乎也具有親神經性,而這可能致使身體出現神經性的受損;而身體當中的一些作用機制也可能加劇神經發炎的情形。除此之外,Mazza等人更表示就心理層面而言,居家隔離、對於疾病的不確定感,或是相關的恐懼、焦慮,以及震懾也會對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有所衝擊,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有鑑於此,Mazza等人便試圖透過對約確診一個月後的病人進行調查,來檢視他們整體精神狀況,以及相關的指標是否具有特別的意義。

2020年的四月到六月間,Mazza等人在米蘭招募了402位確診COVID-19的民眾作為研究參與者,並透過相關的醫療紀錄了解他們的相關發炎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CRP)、嗜中性球/淋巴球比率(NLR)、單核球/淋巴球比率(MLR),以及系統免疫發炎指數(SII),並記錄其目前的氧氣飽和度;並在間隔一段時間後,透過量表的方式了解參與者目前各式心理疾病的症狀嚴重度,包含憂鬱症狀、焦慮症狀、創傷後壓力症狀等。

●身體顧好了,也別忘了心的變化

在Mazza等人的研究結果中,他們發現,在這群參與者當中,有近乎56%的人的狀態,達到了至少一種心理疾病診斷的標準,37%的人達到兩種疾病的標準,也有20%左右的參與者達到符合三種診斷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身為女性,或是先前具有精神科診斷的參與者,所呈現出的症狀嚴重度明顯較其他人來的高。此外,他們也發現住院天數似乎與心理症狀嚴重度之間,反而是呈現反向的關係。Mazza等人便認為,照護的程度多寡,也似乎對整體的症狀也有影響性。最後,在前面提到的發炎指標上,Mazza等人發現,這些指標在男性或是曾為住院病人的參與者身上明顯較高,不過僅發現系統免疫發炎指數與憂鬱與焦慮症狀之間有正向的關聯性。

在COVID-19的精神疾病議題上,發炎指標與心理疾病之間的關係似乎仍是錯綜複雜的,並有待更多探討。不過Mazza等人表示,這其實也是首篇針對確診個案在一個月後的整體心理症狀進行追蹤與探討的研究,未來更待學者去對發炎相關指標與心理疾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解,也進而同時對於神經精神相關領域在此議題上的意義有更多的了解。

 

參考資料:

  1. Mazza, M. G., De Lorenzo, R., Conte, C., Poletti, S., Vai, B., Bollettini, I., ... & Benedetti, F. (2020).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VID-19 survivors: Role of inflammatory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89, 594-600.
  2. Rogers, J. P., Chesney, E., Oliver, D., Pollak, T. A., McGuire, P., Fusar-Poli, P., ... & David, A. S. (2020). Psychiatric and neuropsychiatric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Psychiatry.

 

(Visited 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