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AI的「低潮期」─演算神經醫學

若說機器也有陷入低潮的時候,你相信嗎?從一個神經科學的角度觀察,某些神經傳導物質能改變大腦的學習方式,影響著生物的決策。那如果機器遇到了卡頓的狀況,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方法能突破困境呢?在今日所見的機器模型中,「智慧」的意義也許是在預測和分類問題上能做得準確,畢竟機器的計算和記憶能力都比人類來得強大,但這真的代表智慧嗎?對人類來說,廣義的智慧應該是在不同情境下有獨立判斷與學習的能力,回顧過去幾年成果,很多AI模型仍必須在龐大資料庫中,輔以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的架構方可獲得良好結果,這聽起來與期待中的智慧大相徑庭,畢竟一般人或動物並不需要在學習上付出這麼多心力。正當多數人關注著GPU的演算速度,追求模型的準確率時,也有人思考著如何讓機器面對不同任務時更通用化(generalized),且更有效率地學習。如此一來,正因需要從一些生物行為模式作為智慧的「典範」,許多科學家都將焦點轉移到神經生物學的研究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