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友訴苦可能導致壞結果?談人際間的共同反芻影響

分享至

圖片出處 @pixabay

撰文|蔡岷哲

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回想一整天下來遇到的各種煩惱:與同事間的溝通不順、上司臨時交辦的報告,客戶突如其來的要求;鐘響了,離開教室時縈繞在腦中的盡是排山倒海的報告與大小考、社團的成果發表,或是分組報告的不順利,甚至是對未來的迷茫。不論你還是學生或已成為上班族,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不順遂的時候,此時找朋友聊天、訴苦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你知道,其實和朋友談論的內容可能對於友誼的發展,甚至是自己的心理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嗎?

●人際之間的反芻

20世紀末,心理學家即開始了對反芻思考的研究(rumination),如Nolen-Hoeksema所提出之反應風格理論(response style theory)等,反芻是一個人持續地關注苦惱/痛苦發生的原因,以及其帶來的後果的思考歷程。2003年,有心理學家將其細分為苦惱自責(brooding)-聚焦於痛苦的感受,及深思反省(reflection)-試圖了解及分析問題的原因,兩種次形式的反芻。已有研究發現這些個人的思考歷程與憂鬱症或是其他不良心理適應有關。

而在2002年,學者Rose則提出發生在人際之間的共同反芻(co-rumination),代表個體在兩人關係中(如:朋友)「過度的」談論或是關注個人的問題,而致使對於友誼以及個人內化問題的影響。2014年,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學者Bastin與其團隊,則將共同反芻區分為共同苦惱(co-brooding)以及共同深思(co-reflection),前者表示在兩人關係之中談及問題時,將其過度災難化,並且專注在不好的感受上;而後者則是在兩人關係中,對於個人問題的發生,討論問題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可能的因果關係等。過去已經有相關的研究發現共同反芻對憂鬱症的發展,以及憂鬱症的未來預測的影響。Bastin等人則發現共同苦惱會對於身心適應產生不良影響。

在2017年時,Bastin和其他學者發表於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的研究,則是著手了解兩種反芻的次形式對於友誼品質及憂鬱症發展的當前以及未來影響,並試圖了解不同性別有沒有可能在這個關係上產生差異。

●不同談論方式產生不同的後果

他們在比利時的法蘭德斯當地的學校招募了一群五至十年級的學生,並邀請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問卷研究,測量友誼品質(包含陪伴、幫助、安全、親近性以及衝突共五個向度)、共同反芻以及憂鬱症。值得注意的是,在2個月後他們又再次進行了測量,希望能了解這些因子對未來憂鬱及友誼品質的預測性。除此之外,也在調查中了解他們最好的朋友是誰,排除了兩次回答不同的參與者,為的是能夠更合適的去推論結果。

結果顯示,共同苦惱能夠預測兩個月後友誼中的衝突的增加;而當共同深思較高時,與當前測量到的高友誼品質與較低的憂鬱症狀有關聯;除此之外,結果顯示在女孩身上可以發現共同反芻與未來憂鬱的關聯性-共同苦惱與憂鬱程度升高有關;而共同深思則與憂鬱降低有關。不過研究者在最後提到,關於性別差異的推論仍更待後續的研究深入探討,因此在應用上亦需要較為注意。

對於苦惱問題,和朋友訴苦、談論問題是常見的因應方式,但有鑑於過往的學者發現過度專注於問題本身以及其帶來的感受可能會對於友誼的維持及發展有不良影響,甚至致使憂鬱情緒及相關症狀的產生。因此,Bastin也建議或許在提及問題或是困難時,用較為適應性的方式,而非僅聚焦於痛苦感受身上會較為合適。除此之外,研究也提及基於正念(mindfulness-based)的治療或是介入措施,對於個體聚焦於自身談論問題的方式或許會有幫助。那麼,下一次當你想和朋友訴苦時,不妨換個談論方式,或是直接一起去從事其他活動,來協助你緩解生活中的大小困難吧!

 

參考資料:

  1. Bastin, M., Bijttebier, P., Raes, F., & Vasey, M. W. (2014). Brooding and reflecting in an interpersonal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63, 100-105.
  2. Bastin, M., Vanhalst, J., Raes, F., & Bijttebier, P. (2018). Co-brooding and co-reflection as differenti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adolescents: Investigat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47(5), 1037-1051.
  3. Rose, A. J. (2002). Co–rumination in the friendships of girls and boys. Child development, 73(6), 1830-1843.
  4. Treynor, W., Gonzalez, R., & Nolen-Hoeksema, S. (2003). Rumination reconsidered: A psychometric analysi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3), 247-259.
  5. 周嘉娸(2008)。憂鬱反芻對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Visited 328 times, 3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