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抗憂簡單又有效
撰文|陳敦理
●憂鬱症人數逐年上升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臺灣憂鬱症人數逐年上升,2018年就醫人數巳超過四十萬人,然而憂鬱症就醫人數只佔所有憂鬱症患者的五分之一,估計臺灣憂鬱症人口超過兩百萬人,每十一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就醫年齡以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最多佔 41%,其次是六十五歲以上佔 25.9%,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佔 25.6%。性別差異男女比例約為一比二,女性憂鬱症就醫人數為男性兩倍;按嚴重程度區分輕鬱症、重鬱症大約各佔一半。
憂鬱症常見症狀有憂鬱情緒、失去平時興趣、認知與動作遲鈍、沒有食慾、體重下降、失眠、疲倦、躁動不安、自責、無助等。憂鬱症原因十分複雜,大致有人際關係壓力挫折與人生危機、身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家族遺傳、性格問題等幾大類。理想的憂鬱症治療應持續一年以上,包含三個月急性期、半年的持續期加上一年以上維持期,然而目前憂鬱症治療是以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心理諮商為主,這兩種療法都有其限制,抗憂鬱藥物只對一半的憂鬱症患者有效,加上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在三天內會先出現,而改善情緒效果卻要到兩週後,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透過心理諮商得到協助。臺灣一年內就診次數少於三次憂鬱症病患約三分之一,顯示短期就醫早期中斷是憂鬱症治療的隱憂,憂鬱症若不積極治療會讓症狀惡化導致無法工作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成為家庭社會沉重負擔。
●運動的抗憂療效
研究發現運動 (exercise)、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可有效預防憂鬱症。巴西聖瑪麗亞聯邦大學 Schuch博士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Stubbs博士在所有以運動預防罹患憂鬱症相關研究中,找出運動有效預防罹患憂鬱症、追蹤至少一年、有健康民眾做對照組的研究共四十九個,總共近二十六萬七千名受試者,將憂鬱症患者運動程度分成高、低兩組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經過校正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 (BMI)、是否吸煙等相關因子,發現運動能有效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 17%,若每週進行中度以上運動150分鐘更能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 22%。運動預防罹患憂鬱症效果不分國籍、年齡,按地理位置不同運動降低憂鬱症風險大洋洲最多 -35%、亞洲 -24%、歐洲 -17%、北美洲 -14%,按年齡區分中老年人最多 -21%、成人 -12%、兒童青少年 -10%。
運動對治療憂鬱症也很有效,研究證實重度憂鬱症患者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只接受一次運動課程症狀即獲得改善。研究中二十四名女性重度憂鬱症患者只接受一次二十分鐘飛輪課程,運動強度分為低中高三級,結果發現即使是低強度運動課程和高強度一樣有效。另外Schuch博士、Stubbs博士在2016年分析一群包含二十五個臨床試驗,將近1500名憂鬱症受試者隨機分入運動組或對照組,研究發現運動治療憂鬱效果非常好。他們也注意到有類似研究結論卻認為運動治療憂鬱症效果有限,深入探討發現這些研究讓對照組憂鬱症患者進行輕度運動,嚴重影響實驗結果。
●憂鬱症運動治療最後一哩路
運動治療憂鬱症並非所有人都一樣有效,從生物性、臨床性、心理性到社會性等因素都影響運動治療憂鬱症成效,若能找出那些憂鬱症病患最適合運動治療便可事半功倍。科學家想進一步了解運動抗憂鬱效果是如何產生,目前只知道可能和身體發炎、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大腦海馬迴神經細胞再生等有關。不過探討運動抗憂鬱機制的研究才剛開始,還沒有定論。對憂鬱症患者來說要開始運動並持之以恆是很困難的。研究顯示運動治療憂鬱症成功關鍵在「自發性動機」。運動要儘可能有趣、有挑戰性才能讓人日積月累養成自動自發運動習慣,如果有健身教練指導或親友鼓勵,成功機會便可大增。雖然眾多證據顯示運動治療憂鬱症的好處,憂鬱症運動治療卻沒有被醫生納入憂鬱症預防治療建議選項中。如何減少臨床研究憂鬱症對照組輕微運動的干擾、訂定出治療憂鬱症運動強度劑量、找出運動抗憂鬱機制等都是科學家和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目標是將運動、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心理諮商的傳統憂鬱症治療進行整合,幫助憂鬱症患者從心找回健康快樂。
參考資料:
1、Schuch, F.B. ,Stubbs, B.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epression.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2019.
2、郭峯志。珍惜生命,認識憂鬱症。天主教羅東聖母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