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治療嘗試:以即時功能性磁振照影為本的神經回饋介入

當個體長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並且有其他方面的日常功能出現大幅度的減退,我們往往會開始思考他/她是否處在憂鬱情緒,甚至患上了憂鬱症。而憂鬱症的其中一項元素,即是出現重複性的負向思考,或者被稱為反芻。今天,學者Tsuchiyagaitoa團隊嘗試瞭解一項神經回饋介入,是否能夠減少這些受憂鬱症所苦個體上述的負向思考困擾。

Read more

社群媒體上憂鬱與孤獨的痕跡

我們每天都在社群媒體上留下許多數位足跡,像是在朋友的臉書上按讚,在朋友圈貼文底下留言,或是在自己的IG帳號上分享生活照。特別是當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我們幾乎大部分活動都在線上進行,讓各種社群媒體上充滿著豐富的個人化資訊,這些豐富的數位足跡除了能夠讓廣告商精準投放廣告之外,還有什麼有趣的用途嗎?

Read more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自我反省性與憂鬱症狀

近年有學者開始好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後設認知表現,對於自身的心理狀態會有些什麼影響?過去在學者Buck等人的研究中,他們探討了被害意念、情緒困擾與後設認知容量(metacognition capacity)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後設認知容量和被害意念具有反向關聯,而與情緒困擾呈現正向的關聯,顯示了後設認知充足的個體能將情緒狀態與其他思考進行整合,並且進行適當解讀。

Read more

臉書發文也能預測憂鬱症?從動態分析看出其中奧妙之處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曾經有那麼一陣子,心情感到沮喪,甚至是湧現憂鬱的情緒,而你選擇在社群平台上發個文來記錄、抒發當下的心情;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朋友發布了一篇新貼文,卻讓螢幕後的你都能感受到他那盪到谷底的情緒?想必上述狀況是許多人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中時常碰到的經驗。但你知道除了抒發情緒之外,這些使用比較沮喪、負面詞彙和語句的貼文,也能夠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嗎?

Read more

臉書發文也能預測憂鬱症?從動態分析看出其中奧妙之處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曾經有那麼一陣子,心情感到沮喪,甚至是湧現憂鬱的情緒,而你選擇在社群平台上發個文來記錄、抒發當下的心情;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朋友發布了一篇新貼文,卻讓螢幕後的你都能感受到他那盪到谷底的情緒?想必上述狀況是許多人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中時常碰到的經驗。但你知道除了抒發情緒之外,這些使用比較沮喪、負面詞彙和語句的貼文,也能夠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嗎?

Read more

「我吃這個藥會有效嗎?」-憂鬱症治療成效之預測

■一般而言,當憂鬱症患者開始接受一項新療程時,想知道這個新治療有沒有效,平均需要 8-12 周的時間。很久吧?如果我們沒辦法發展出一種100%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只好想辦法預測什麼人接受治療會有效、什麼人接受治療不會有效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SDG3 追求健康與幸福:健康與幸福的科學史〉

健康與幸福,是個可以從無數個面向討論的課題,畢竟能夠影響健康的因素、製造幸福感的來源非常多。本次科學史沙龍的永續發展指標涵蓋相當廣泛——健康與幸福,是個可以從無數個面向討論的課題,特別邀請到吳易叡和陳端容教授,分別分享溫泉如何變成幸福感來源,以及肥胖的空間分布和「肥胖懲罰」。

Read more

歷歷在目是把雙面刃?談青少年的反芻與心像式思考關係

你是否曾經想過,在日常生活中,你思考的方式是一幕幕畫面放映在腦海中,還是一列又一列的語句陳列在心中呢?在這份研究中,Lawrence與其團隊探討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反芻思考/分散注意力對情緒感受和生理指標變化的影響。

Read more

沒有性慾嗎?運動或許是最好的春藥

科學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能夠刺激女性的荷爾蒙系統,增加血流量和活化交感神經系統,進而改善性慾和性功能,並增加性喚起的能力。此外,運動還能改善身心狀態、減輕壓力和焦慮,提高自尊心,這些效果都對女性的性慾有正面的影響。相較於治療性慾低下的藥物,運動是一種自然且有效的方法,能更讓女性重燃性慾,並獲得身心靈各方面全面地改善。

Read more

抱寶!早期母嬰肌膚接觸對孩子發展的正向行為影響

許多新手父母親都知曉需要對新生兒投以無微不至的照顧。然而,最新的研究指出,當在孩子出生後的五週,密切維持母嬰肌膚接觸(skin to skin contact)將對孩子的正向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令人振奮的正向效益!

Read more

幾歲發生性行為才是最合適、最理想的呢?

「性行為」是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十分好奇的,初次性行為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近年來相關的報導表示台灣初次性行為平均年齡下降,為何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過早,會使得師長們憂心忡忡?努力的宣導學生們推延性行為的年齡,究竟背後有什麼脈絡?本篇以性科學研究數據,談過早性行為帶來的影響、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