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資訊、社會、心理學的交響曲 ——專訪曹家榮副教授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系列講座
AI與溝通、社群影響力
2025.4/19(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曹家榮 副教授
當資訊和人工智慧的觸角滲透日常生活,甚至漸漸影響到人類情緒和社會結構,探討資訊、社會和心理學間關係的社會心理學和資訊社會學變得格外重要,卻是人工智慧變革浪潮下,往往被忽略的一環。今天的專訪邀請到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曹家榮副教授,和我們分享他投入資訊社會學的契機、從後人類主義出發的研究,以及社群媒體中憂鬱書寫對使用者的影響。
對社會學理論的濃厚興趣成為研究動力
因著對社會學理論的濃厚興趣,曹家榮從社會學學士一路念到社會學博士,碩士和博士研究更是專攻資訊社會學,從後人類主義角度出發,探討「非人」的技術物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十八世紀科學革命和啟蒙時代之後,傳統西方人文主義認為人類作為理性動物,可以利用自身行為和想法來影響世界,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人文主義卻淪為白人中產男性的特定價值觀。有鑑於此,部分學者提出「反人文主義」,認為人類的行為和想法是被周遭環境,諸如語言、價值觀和權力結構所形塑,但因反人文主義部分理論過激,後來也受到不少學者批判,跳出人類中心觀點的「後人類主義」於是誕生。
後人類主義跳脫人類中心觀點,認為很多看似是人類在操控的現象,其實是科技或其他物件帶來的影響。後人類主義將人類視為與科技、其他物種與生態平等共存且相互連結的個體,曹家榮即是以後人類主義角度切入,探討資訊科技對人類個體行為和情感的影響。舉例來說,人類看似是社群媒體的操控者,但細究會發現其實是社群媒體及其背後的演算法在操控人類的行為。
曹家榮說,原本碩士論文打算探討傅柯的權力理論,但是指導老師告訴他這個研究範圍太大了,必須聚焦到特定的經驗領域,考慮到指導老師身為資訊社會學權威,決定專攻網際網路的權力運作,投入資訊社會學的研究殿堂。博士期間,他接觸到技術哲學,進而了解Don Ihde的技術現象學,萌生對技術和科技物相關理論的濃厚興趣,在這份興趣的驅動下,他不斷想找生活中的現象去解釋或應用這些理論。曹家榮強調,他關注的重點一直都是「技術」或「科技物」而不僅是「人」本身,大部分研究都是因著對技術或科技物的好奇而投入。
拿回資訊自主權——但人們真的想嗎?
當今演算法主導社群媒體和新聞平台,人們接收到的資訊往往經過過濾,因此不少人開始意識到拿回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但曹家榮反問「人們真的想拿回這份自主權嗎?」根據他的觀察,現今年輕世代其實並沒有那麼在乎網路和資訊自主權,許多學生上網仍然只喜歡看自己想看的、喜歡看的內容,讓演算法根據個人偏好投送閱覽內容似乎沒什麼不好。與其討論如何奪回網路和資訊自主權,他認為首先應該要改變大眾想法,強化數位公民意識和素養,讓大家意識到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再來才討論相關做法。曹家榮引用了「除魅化」與「再魅化」現象解釋時下演算法對大眾數位素養的影響:啟蒙運動之後,用康德的話來說,人們有了獨立運用理性的能力,開始關注各種獲取知識的途徑,稱為除魅;當今演算法無形幫人類篩選資訊,多數人似乎並未意識到資訊被過濾的嚴重性,被動地讓演算法形塑自己的世界觀,稱之為「再魅化」。
曹家榮認為,要拿回資訊主權,個人所能做的有限,必須透過第三方(公民社會方)設定制度監管,但第三方單位的運作資金往往仰賴政府或私人企業,使得第三方的公正性難以完全被保證。面對大型生成式AI滲透到生活中,他認為並沒有絕對好壞,但當生成式AI為市場機制和資本主義服務,圖利特定階級,其負面影響將遠遠大於正面效益。
為情緒尋找出口——社群媒體中的憂鬱書寫
曹家榮提到社群媒體貼文對人的影響可分為兩層次——內容和情緒。從內容層次來看,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觀看紀錄和喜好,投送特定主題,觀看者不斷接受到該主題的文字和影音,形成演算法迴圈,觀看者從該平台獲得的資訊越加狹隘。
從情緒層次來看,社群媒體的終極目標無非是「黏住」使用者,讓使用者對平台產生情感依賴,而影音和照片的情緒依附和渲染力又往往大於文字,因此Instagram給使用者的情感依賴又更勝於其他以文字為主的社群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不少使用者將Instagram視為抒發情緒的出口,拍一張天空的照片,並將照片調成灰藍色,配上憂鬱的文字,上傳到Instagram,獲得追蹤者的回覆時,低落的情緒彷彿會被「包裹」起來。曹家榮指出,許多網路社會心理學研究皆以「成癮」,來形容許多Instagram發文者看到自己貼文或限時動態被點讚時的狂喜,但如果貼文或限時動態沒有在短時間內獲得回應,許多發文者會乾脆刪除貼文或把貼文移到典藏,不想看到自己的貼文或限時動態不被重視。此外,很多觀看者看到分享美食、旅遊和生活風格的Instagram貼文或短影音,再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很容易會覺得「為什麼他可以過得那麼好,我卻過成這樣」,這樣的比較型態不知不覺成為負面行緒的來源。
生活在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無所不在世界裡,想要擺脫它們影響幾乎不可能,因此了解它們如何形塑社會和人類的行為,來降低這些工具對自己造成的可能負面影響格外重要。瞭解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能提高人類的自主意識,思考自己的情緒現象是否受到它們影響,進而找到排解情緒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