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壓力會引發憂鬱症
■ 壓力的確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最近一份新研究指出,長期處在壓力下,很可能會造成我們體內一種稱為neuritin的基因被阻斷,引起各種情緒障礙,而促進neuritin基因的活躍程度則能預防我們罹患這類情緒障礙。
編譯│汪芃
壓力的確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最近一份新研究指出,長期處在壓力下,很可能會造成我們體內一種稱為neuritin的基因被阻斷,引起各種情緒障礙,導致腦部構造產生變異,而促進neuritin基因的活躍程度則能預防我們罹患這類情緒障礙。這份研究成果讓我們更加了解憂鬱症、焦慮、躁鬱症等心理疾病背後的運作機制,也讓科學家得以鎖定全新的藥物治療標的。
目前的研究已證實,情緒障礙不只會傷害患者的生理健康,而且還對腦部有害。科學家經由驗屍和腦部掃瞄發現,有憂鬱症等情緒障礙病史的人,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迴多有萎縮的跡象,除此之外,情緒障礙患者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亦簡稱BDNF)也比較少,少了這種生長因子,神經元就難以維持健康,另外,情緒障礙病患的neuritin基因也較不活躍,而這種基因所編碼的neuritin蛋白(神經突蛋白)應能維繫腦部可塑性,有助大腦在面對新事物時組織架構,並做出適當的因應。
耶魯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拉諾.杜曼(Ronald Duman)與幾位同仁一起進行研究,他們想知道的是,目前科學家對於neuritin基因所知不多,但這種基因對憂鬱症等情緒障礙是否影響良多?為此他們進行實驗,讓一批大鼠長時間處在不可測的壓力環境中,包含剝奪大鼠飲食及遊戲的機會、隔離牠們,並打亂日夜週期,過了三週,這些大鼠對吃東西、喝甜飲料等都興趣缺缺,此外,將牠們放進水缸裡後,牠們也懶得游泳,動也不動,這些全是鼠類罹患憂鬱症的症狀。
研究人員觀測發現,這些憂鬱症大鼠體內的neuritin基因都變得相當不活躍,而在施以抗憂鬱藥物之後,這種基因的活躍程度再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增加這些大鼠體內的neuritin蛋白也有同樣的功效。研究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網站上,這份論文提到,他們將一種刺激neuritin基因的病毒注射進大鼠體內,結果發現這樣能避免大鼠產生情緒障礙所引起的腦細胞萎縮及其他腦部結構病變,而且就算大鼠繼續處於高壓環境中也有效。
杜曼說:「neuritin基因的作用似乎和抗憂鬱藥物一模一樣,單單這個基因就能抵擋壓力和憂鬱所造成的影響,我實在很驚訝。」
研究團隊為了進一步證實neuritin基因的功效,還使用另一組大鼠做實驗。研究人員讓這些大鼠生活在正常的環境中,但阻斷牠們體內的neuritin基因,結果發現牠們依然出現憂鬱症狀,就像處於高壓環境中的大鼠一樣。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病學及神經科學專家約翰.紐梅爾(John Neumaier)表示,這項研究的成果可證明以下兩點:第一,壓力確實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發生及惡化。第二,效果近似neuritin基因的化合物應該可以用來治療情緒障礙。他說:「這研究很了不起,拓寬了憂鬱症及抗憂鬱藥物的生物學知識版圖,提供一個全新的治療標的。」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史考特.盧索(Scott Russo)也說,醫界目前正需要找到這樣的治療標的,因為目前接受現有抗憂鬱藥物治療的情緒障礙患者中,能徹底治癒的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且「這類研究確實偶有新發現,但總是沒辦法將研究成果製成新藥,實際運用在臨床治療上……如果有人願意承受相當的風險及財務責任,neuritin基因或許能闢出一條新路。」
--
報導出處:Why Stress Makes You Miserable
責任編輯:Nita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