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中的三月】1959 年 3 月 29 日:布里格斯(Lyman Briggs)發表棒球旋轉的研究結果

棒球投手要投出獨特曲線球軌道的關鍵在於球的旋轉,而非球速。我們之所以能了解這點要歸功於一位名叫布里格斯(Lyman Briggs)的物理學家兼終身的棒球迷,他於 1950 年代做了風洞實驗,徹底地確定了答案。布里格斯做此研究是在他從長期、傑出的物理生涯退休之後,這證明對於科學的好奇心並無真正的年齡限制。

Read more

淺談資料視覺化

資料視覺化是資料驅動決策的時代裡面,幫助科學家從數據中進行分析與判斷的重要工具,透過增強使用者理解數據的能力,使其能夠精準的從數據中發掘資訊與洞見,因此視覺化具有幫助使用者快速取得關鍵資訊的功能,也許資料視覺化一詞聽起來很陌生,但其實它早已融入在你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生活周遭常見的捷運地圖、元素週期表等等都是資訊視覺化的經典。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臺灣的淡水沼蝦分類故事〉&〈臺灣盲鰻的分類故事〉

台灣的淡水蝦種,以具有兩隻明顯的長臂大螯,普遍分布在河川、水庫、池塘、山澗的沼蝦屬為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人們熟知的泰國蝦。然而這個學名為「羅氏沼蝦」的泰國蝦,卻有一段有趣的分類更名史。
盲鳗是脊索動物中最原始的有頭骨類群,因為外部形態簡單,要以此作為分類特徵,難度頗高。近年來學者利用基因序列資訊進行盲鰻分類研究,雖有些許成果,然而其具有分類價值的其它體內形態特徵,仍有待研究。本講次介紹目前已經掌握住的幾種盲鳗分類特徵,以及台灣研究者如何將其應用於盲鳗的種類鑑定,以及各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研究。

Read more

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想要定出幾度才算發燒需要先有人體標準體溫,從小我們都學過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7度,卻很少想過標準體溫是從何而來。西元1851年德國醫師溫德利希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調查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二萬五千名市民的體溫,由此設定人體標準體溫為攝氏37度。然而最近一份研究測量英國三萬五千人的體溫,總計二十五萬筆量測記錄發現平均體溫不是攝氏37度,而是下降0.4度來到攝氏36.6度。讓人不禁納悶到底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6.6度還是37度?會不會只是測量工具、科技不同所造成的誤差?

Read more

堅持走AI這條路──智慧行銷與新「企」機

Appier 在2019年11月宣布完成D輪融資8000萬美金,並被外界冠上「台灣第一隻獨角獸」的封號。當前看似擁有巨大商機的Appier,過去也面臨了多次轉型及挑戰。然而,游執行長對人工智慧的熱情及堅持,讓Appier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也讓公司完成了最初的願景:用AI讓社會更美好更快樂。

Read more

溝通模式與社交焦慮的關聯性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於陌生他人的檢視,感到持續的異常緊張與不安的心理疾病。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社交焦慮症的症狀也包含個人擔心他們將表現出的行為,甚至是額外的焦慮表現,會引起別人的負向評價,比如被他人拒絕或是不解;以及逃避那些社交情境。社交焦慮症的成因可以從行為觀點思考,像是因為起初被告知或是透過自身經歷,而迴避特定的情境,而往後個人就藉著迴避行為或是其他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r)來使自己不用再度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而強化這樣的行為歷程。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索宇宙間最微小的存在——專訪蔣正偉

宇宙的組成是從基本粒子開始,然而最小的粒子長什麼樣子、有什麼特性卻很少人知道。和我們生活比較有關聯的基本粒子,大概是X-ray及放射線:X-ray其實就是較高能量的光子,可以由加速電子而產生;而放射線是原子核衰變輻射出的粒子的統稱。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次原子世界的現象吧!

Read more

零件倒進去,產品就出來:有這麼簡單嗎?

智慧製造的終極目標,就是把零件倒進去一個神奇機器,就能把產品組裝出來,但是實務上離這個理想還很遙遠的,以電子產品為例,過去幾十年來許多的技術演進,已經將物流、生產與測試自動化的程度大大推進,但是人工的需求還是無可避免的,陳維超擔任英業達首席AI顧問,以英業達的實務案例,如何運用 AI 於產品功能與外觀品質驗證,找出品質問題成因、與提升品質之機會。

Read more

非法藥物如何引發思覺失調症症狀?

造成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有很多種,基因與遺傳可能是其中一個理由,但是在實驗室建立起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上,我們可以發現某些藥物可以直接讓健康的動物精神症狀發作,例如:苯環利定(Phencyclidine;PCP)、K他命(Ketamine)、麥角酸二乙醯胺(LSD)還有安非他命。究竟藥物是如何引發動物與人類的精神症狀呢?

Read more

複合式量子機器學習

量子計算和機器學習是當今最具有潛力的運算科技。這兩項科技將能從新定義什麼問題是能解的、什麼問題是不能解的。機器學習是當代人工智慧的核心,已經在賽局、醫療、科學、自動機器等領域有許多突破。量子計算發展速度雖然稍慢,但它能僅僅使用幾個運算指令就解決古典電腦需要花費指數時間的問題。如果將兩者結合,究竟會產生怎麼樣的科技呢?本文介紹一項結合古典機器學習和量子計算的最新研究。

Read more

孤獨的年代──你想要一個聊天機器人嗎?

你喜歡聊天嗎?現代人最常用的聊天方式,大概就是在網路上用通訊軟體聊天,每個人都渴望著一個能隨時陪伴我們聊天的人,也許失眠的時候,渴望有人陪我們度過漫長的夜晚;也許是失戀的時候,需要有人安慰我們;也可能中了樂透,單純想分享。但,我們常常找不到這樣的陪伴者,若能有隨時陪我們聊天的機器人,不是很好嗎?本次的演講,由馬偉雲老師帶領我們更多認識聊天機器人背後的機制,也能從實作的官方帳號上,享受到與機器人聊天的樂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