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臺灣的淡水沼蝦分類故事〉&〈臺灣盲鰻的分類故事〉

分享至

〈臺灣的淡水沼蝦分類故事〉

台灣的淡水蝦種,以具有兩隻明顯的長臂大螯,普遍分布在河川、水庫、池塘、山澗的沼蝦屬為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人們熟知的泰國蝦。然而這個學名為「羅氏沼蝦」的泰國蝦,卻有一段有趣的分類更名史。

講師:劉名允|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我們平常熟知的蝦子,由於肢體分節的特色,在分類學中被歸為「節肢動物門」;身體表面由幾丁質構成的外骨骼,負責保護與支撐身體,因而被歸為「甲殼綱」;頭胸部具有五對胸足,因此被歸為「十足目」。台灣的淡水蝦類,則分為長臂蝦科 (Palaemonidae) 跟匙指蝦科 (Atyidae) 兩大類,其中又以長臂蝦科底下,長臂蝦亞科的沼蝦屬 (Macrobrachium) 為大宗。

台灣淡水沼蝦的研究,可追溯到 1868 年,英國人 Bate 在淡水河口抓到一隻前所未見的沼蝦,將其命名為台灣沼蝦 (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同時把沼蝦屬從長臂蝦屬 (Palaemon) 中獨立出來。日本人牧茂市郎與土屋寬,在 1923 年出版《台灣產十腳類圖說》,發表了粗糙沼蝦、大和沼蝦、貪食沼蝦、台灣沼蝦、以及日本沼蝦等五種沼蝦。到了 1980 年代,在游祥平教授的帶領下,開始對台灣的沼蝦進行全面調查,先後發表了 16 種沼蝦,這就是現今我們所知的所有台灣沼蝦種類。

後來雖然也偶有新的台灣沼蝦物種發表,但是往往就只有抓到過那麼一隻,再加上光靠型態研判沼蝦種類,很容易造成誤判,因此是否確實是新的物種仍有爭議。 2007 年就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案例,當時有學者分析羅氏沼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種群,發現過去認為屬於羅氏沼蝦亞種,在台灣俗稱「泰國蝦」的大魁沼蝦 (Macrobrachium dacqueti) ,在遺傳因子以及地域分布上都與羅氏沼蝦大不相同,理應獨立成為另一個物種;然而由於大魁沼蝦在商業養殖上相當普遍,若是予以「正名」,所有相關文件都必須一起更名,既麻煩又花錢。

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 (ICZN) 最後決定採取一種折衷辦法,在兩個物種地域分布線的兩側再各抓一隻新樣本,這頭的大魁沼蝦重新命名為羅氏沼蝦,那頭的羅氏沼蝦重新命名為大魁沼蝦。這大概是動物命名文獻裡,第一個因為養殖業的經濟因素,因而「張冠李戴」的案例,也就成為沼蝦命名史上的一段趣聞。

 

〈臺灣盲鰻的分類故事〉

盲鳗是脊索動物中最原始的有頭骨類群,因為外部形態簡單,要以此作為分類特徵,難度頗高。近年來學者利用基因序列資訊進行盲鰻分類研究,雖有些許成果,然而其具有分類價值的其它體內形態特徵,仍有待研究。本講次介紹目前已經掌握住的幾種盲鳗分類特徵,以及台灣研究者如何將其應用於盲鳗的種類鑑定,以及各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研究。

講師:莫顯蕎|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榮譽教授

盲鳗顧名思義,就是看不見的鳗魚。牠沒有任何諸如晶體、虹膜和眼肌等等,與脊椎動物眼睛類似的構造,雖有脊索卻只有軟骨而無硬骨,有部分的頭蓋骨卻沒有上下顎。盲鳗其他的特徵則是具有很多黏液囊,只有一至多對的鼻孔,鼻管末端匯入消化道,並且具有皮咽孔、多個鰓囊和鰓管外孔。

盲鳗的分類方式,可以從腹部鰓孔數目,皮咽孔與鰓孔是否分開,是否具有腹側鰭褶,臀鰭向前延伸是否超越鰓孔前緣,這幾個特徵來區分。腹部只有一對鰓孔的,屬於盲鳗亞科 (Myxine) ,有 5 到 16 對鰓孔的屬於黏盲鳗亞科的黏盲鳗屬 (Eptatretus) ;皮咽孔與鰓孔分開的是背盲鳗 (Notomyxine) ,具有腹側鰭褶的是線盲鳗 (Namatomyxine) ,臀鰭向前延伸超越鰓孔前緣的則是新盲鳗 (Neomyxine) 。

近年來台灣發現的盲鳗特有種,黏盲鳗屬有中華黏盲鳗 (Eptatretus chinesis) 以及紅尾黏盲鳗 (Eptatretus rudicundus) ;準盲鳗屬有費氏準盲鳗 (Paramyxine fernholmi) 、紐氏準盲鳗 (Paramyxine nelsoni) 、沈氏準盲鳗 (Paramyxine sheni) 、以及懷氏準盲鳗 (Paramyxine wisneri) ;盲鳗屬則有福爾摩沙盲鳗 (Myxine formosana) 以及郭氏盲鳗 (Myxine kuoi) 。

鼻管的乳突數目,是分類盲鳗很好用的特徵。所有的黏盲鳗鼻管都有一對乳突,盲鳗亞科則大多只有一個乳突,然而也有例外:有四個盲鳗亞科物種的鼻管只有一個乳突,另外有兩個物種則是有前後兩對乳突。

盲鳗腹大動脈的分支情形,也是一個探究盲鳗分類的重要特徵。盲鳗亞科的腹大動脈沒有分支;黏盲鳗亞科除了紅尾黏盲鳗以外,腹大動脈都會在抵達第一鰓囊前,分為左右兩分支。由此可見紅尾黏盲鳗雖然被歸類於黏盲鳗亞科,但牠與盲鳗亞科的關係,應該比其他種類的黏盲鳗更為接近。

從這幾個盲鳗的特徵著眼,可以推測盲鳗的共同祖先,應該是生活在較淺的水域,有多個聚集在一起的鰓孔,鼻管具有一對乳突,鼻管最前方的骨片有一對較大的孔,腹大動脈有分支。雖然我們現在已見不著盲鳗的先祖,然而從牠衍生出來,開枝散葉的各類盲鳗身上,依稀可以追溯推敲出牠的樣貌,這正是生物分類學有趣的地方。

(Visited 3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