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文/陳敦理

量體溫妙用多

一般人量體溫的時機通常是因為感冒、感染引起發燒或是期待懷孕的夫妻。現今醫學的發燒標準按照所使用溫度計、量測部位的不同也有所差異,發燒標準由低到高分別是腋溫攝氏37度、額溫與口溫都是攝氏37.5度、耳溫與肛溫都是攝氏38度。

生病發燒其實是人體的本能反應,體溫升高有助於提升免疫系統作用,營造對病菌不利的環境,也發送警訊提醒人們注意身體狀況。許多民眾太過緊張還沒有弄清楚發燒原因就先自行吃退燒藥,反而妨礙醫師診斷對身體沒有幫助。體溫也是反應身體免疫狀況的參考指標,如果體溫經常不到攝氏36度,表示身體的免疫功能比較差,也可能有其他代謝方面、自律神經的毛病,需要注意。

標準體溫標準嗎?

想要定出幾度才算發燒需要先有人體標準體溫,從小我們都學過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7度,卻很少想過標準體溫是從何而來。西元1851年德國醫師溫德利希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調查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二萬五千名市民的體溫,由此設定人體標準體溫為攝氏37度。然而最近一份研究測量英國三萬五千人的體溫,總計二十五萬筆量測記錄發現平均體溫不是攝氏37度,而是下降0.4度來到攝氏36.6度。讓人不禁納悶到底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6.6度還是37度?會不會只是測量工具、科技不同所造成的誤差?

分析人類歷史體溫找答案

美國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醫學院研究團隊假設所觀察到十九世紀中大約170年以前與現今人們體溫差異真實存在,而體溫隨著時間變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健康狀況與平均壽命變化提供重要生理線索。為了瞭解人體溫度的歷史趨勢,研究團隊想盡辦法搜集這170年間各個時期的歷史體溫量測資料,最後找到三組不同年代的體溫資料進行數據分析。第一組是大約160年前到80年前,西元1860-1940年間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陸軍退伍軍人的體溫量測資料,約有二萬四千人。第二組是大約50年前到45年前,西元1971-1975年間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體檢調查的體溫量測資料,約有一萬五千人。第三組是接近15年前到5年前,西元2007-2017年史丹福大學轉化研究綜合資料庫的體溫量測資料,約有十五萬人。他們總共取得67.7萬筆體溫量測資料,經過統整成為人體平均體溫隨時間變化的模型。

現今標準體溫比較低

研究團隊分析體溫資料發現,現今男性平均體溫比十九世紀初降低攝氏0.59度,而女性平均體溫比十九世紀末降低攝氏0.32度,人體體溫平均每十年會降低攝氏0.03度。想要探討體溫變化的意義需要瞭解人體大多數的生化、生理反應對於體溫變化非常敏感,溫度每上升攝氏十度,酵素作用的反應速率增加兩到三倍,另外身體活動肌肉收縮的強度、速度也受到溫度影響,即使體溫只有改變幾度也會對動物跑、跳、飛行能力造成很大差異。內溫動物的體溫調節會讓身體細胞功能維持最有效率的環境。

為了確認所觀察到人體平均體溫隨時間降低是否來自量測工具與科技的進步,必竟光是1917年到2017年這一百年間科技日新月異超乎想像。研究團隊進一步仔細檢視三組資料內部的體溫差異,假定在每一組歷史時期當中醫師使用相同的體溫計。結果顯示每組歷史體溫資料內部也與整合全部三組資料體溫的改變一致,人體平均體溫隨著時間下降。

人體體溫和社會大眾所想的不一樣,我們從小被教導人體正常體溫是攝氏37度的說法並不正確。我們以為人類都是一個樣,幾千年來都沒變,事實上人類生理上巳經與過去有所不同,我們居住的環境發生改變。現代生活到處都有電扇、冷暖氣機讓住家室內環境溫度變化減少,人體不需要消耗許多能量來維持體溫。另外人們接觸到的微生物、吃的食物也和過去大不相同。過去人們因為健康、環境衛生不佳,接觸病菌的機會非常高,身體對抗病菌的發炎反應產生各種蛋白質、細胞激素 (cytokines) 都會使代謝增加而讓體溫上升。這些改變讓代表人體使用多少能量的平均代謝率 (metabolic rate) 隨時間下降,於是體溫隨時間下降。由於性別、時間、年齡都會影響體溫高低,加上人體體溫下降幅度不大,目前不需要修改現行的成人體溫標準。

 

參考資料

1、Myroslava Protsiv, Catherine Ley, Joanna Lankester et 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2020.

2、健康的叮嚀:打破發燒的迷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5。

 

 

(Visited 39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