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好不好,誰說了算? —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 (四)

日前和一個溫和而認真的年輕教授談起「教學評鑑」,讓學生提出建議,督促教師提升教學品質。這位教授的態度立刻顯得不安、防衛、緊張,像談起懷怨分手的前女友。「讓這些不懂專業,也不懂教育的學生來評鑑,不會有好結果的。你不懂,很多學生都亂評;講笑話,上課簡單,他們就給高分;認真教、有所要求,反而被懲罰!」

Read more

【探索21-8】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維他命──貴金屬與稀土金屬

金屬,以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延展性及帶有光澤而聞名。在週期表上一個個看似僅帶有生硬讀音卻毫無生氣的金屬元素,實際上在生活當中如何被使用?金、銀除了為人們增添貴氣尊榮之外,還扮演些甚麼角色?鮮少人瞭解與關注的稀土金屬為何成為當前美中貿易戰的籌碼?講者許景翔在演講中一一揭開八大貴金屬與十七個稀土金屬的神秘面紗。

Read more

發現新型失智症「LATE」

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 Peter T. Nelson 、梅約醫學中心 (Mayo Clinic) 醫生 Dennis W. Dickson 與來自美國各地、瑞典、澳洲、奧地利、日本的研究團隊通力合作發現新型失智症。這種失智症發病時間非常晚,大都在人們一生最後十多年,目前學術界對其了解仍十分有限,甚至還沒有正式命名。暫時以描述其病理特徵和相關症狀幾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縮寫,暱稱為晚發型失智症 (LATE,limbic-predominant age-related TDP-43 encephalopathy)。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你的白天身體不是你的晚上身體——生理時鐘如何看見藍光〉&〈大腦中的藍色精靈〉

地球每 24 小時自轉一周,這個規律的日夜週期,對於地球上的生物造成極顯著的影響。為了適應這個規律的週期變化,生物體內形成了一個內生性的生理時鐘,幫助個體準備即將來臨的外在變化。本講次說明生物體透過何種機制調節生理時鐘,以及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該注意些什麼事情,避免生理時鐘受到干擾。

Read more

【東北亞數之起源 系列一】古代韓半島算學研究的專業化:「筭博士」竟然早於「國學諸業博士」?

東北亞的遼東半島、松花江流域與韓半島上的諸部落,從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就開始與漢帝國有許多交往的紀錄。從前一世紀至七世紀,半島上主要有三個王國:高句麗、百濟與新羅。這三個國家在不同時間輸入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帝國文明,例如儒家經典,以及佛教這個普世性宗教。除了儒家經典與佛教,帝國文明中的技術性學問,例如天文曆算,也會傳入半島上的三個王國。

Read more

教學型大學該多重視「研究」?–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三)

加州高教體系中,也是用三個面向衡量教授的工作:服務、研究、教學 — 和台灣一樣;教授定期要繳交個人工作報告 (Personal Working Action File),讓其他教員及管理層了解自己的工作實績。他們是怎麼做的?是否達到某種合適的平衡?尤其,CSU 體系的定位是「教學型大學」,有沒有我們可以借鏡之處?

Read more

種瓜得瓜 AI也略懂略懂

機器學習非常擅長在茫茫數據中找到資料的相關性,但研究人員一直以來十分好奇:演算法可否協助我們找到複雜系統中不同現象的主因,並釐清其中的因果關係?2019年5月在美國紐奧良舉辦的ICLR會議(音同eye-clea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上,臉書AI研究部門和紐約大學研究員Léon Bottou發表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與嘗試。

Read more

【探索21-7】元素中的「忍者」—惰性氣體的故事

鈍氣像是自然界的「忍者」,難和其他元素反應、也難被當時的科學家以科學方法觀測。然而,這群忍者卻默默在世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氦佔了宇宙元素含量的四分之一;而鈍氣家族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氬,則約佔地球空氣組成的百分之零點九。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電動力學的誕生〉&〈力戰群雄的安培〉

電動力學在字典上的定義,是移動的電荷與電場跟磁場的交互作用。但是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有足足一百年複雜且精彩的發展過程。發現光就是電磁波,是十九世紀最大的科學成就之一,而電動力學解釋了光如何在介質中傳播,與物質產生交互作用。本講次為聽眾介紹電動力學在歷史上的重大發展。

Read more

每周走進大自然兩小時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發現,花費時間在1-119分鐘之間的人們,相對於0分鐘的人來說並沒有太多的提升,然而如果花費時間在120分鐘以上,無論在健康或是幸福度的自我評估上都會有相對明顯的提升,這個趨勢在200-300分鐘的區間會達到飽和,因此,根據這份資料,120分鐘或可以做為一個「門檻」,低於這個門檻就無法在身心上產生足夠的滿足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