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好不好,誰說了算? —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 (四)

分享至

撰文|謝宇程

日前和一個溫和而認真的年輕教授談起「教學評鑑」,讓學生提出建議,督促教師提升教學品質。這位教授的態度立刻顯得不安、防衛、緊張,像談起懷怨分手的前女友。「讓這些不懂專業,也不懂教育的學生來評鑑,不會有好結果的。你不懂,很多學生都亂評;講笑話,上課簡單,他們就給高分;認真教、有所要求,反而被懲罰!」

教學是重要的,但是品質卻不易衡量。衡量方式不好,確實不足以採信,甚至可能有反效果。在加州州立大學 (CSU) 系統之中,教學是其核心任務,對於教學品質管理,有相當完整的規劃。

學生問卷:不可一體適用

CSU 系統的大學常態上都會讓學生做教學意見調查 — 學生對每個科目教師會填寫問卷,填答十幾個問題,系方會算出平均分數,給教授參考。但這並不是教學品質衡量的唯一方式,而且對於使用較有效,其中也有不少細膩的思考與規劃。

首先,每個學系的教學重點、目標並不一樣,所以每個科系的教學意見調查都不一樣,問卷每一題的重要性及權重也不一樣。

舉例來說,在工程類別的科系,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有沒有把課程表訂範圍的內容都「完整教完」,是頗為重要的,在這類的調查題目上,會有比較高的權重。但是在設計、語文、社會科學類別,是否把教課書教完教滿,就不見得那麼必要,權重就會比較低。按照這個邏輯,每校每院每系,都會量身打造自己適合的教學意見調查系統,系與系之間不必比較,主要用來為自己的教學品質把關,督促自己進步。

在合適的規劃和提問下,舊金山州立大學劉教授認為:「教授認不認真,學生會知道,而且通常可以反映在問卷調查上。」

同儕觀課:基於協助善意

在 CSU 體系的大學,長期是有教師之間彼此觀課、給建議的傳統。當有些教授的教學調查成果不太理想,或是收到一些負面消息,或是授課教師本身希望進步,系上會安排較有經驗的教授進入課堂旁聽教學 — 通常都會告知授課教授,有些會明確告知旁聽時間,有些則不會。

觀課的授,會基於課程設計、上課方式、師生互動等各種面向,進行觀察,並且撰寫觀課報告:既給系方,也給授課教師。有時候系方認為一位教授、單次觀課也許會有所偏誤,也可能請多位教授,多觀課幾次。

觀課以及提出評量、建議,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沒有細膩地執行,常常容易傷人。觀課教授需要有很明確的意圖 — 要幫助上課的教授,希望他成功。而在提出建議上,也需要明確、具體、積極,讓授課教授有改進的動力以及方向。提出建議的態度與用語,也該同理、溫和、友善、積極。

舊金山州立大學劉教授指出,科系成員間的共識經營是重要的:成員之間都要能認同,科系的成功有賴每個人的成功,而且,讓教授離職,或被淘汰,對於整個科系都是有害而無利的。

教學評量,是個工夫活

學生對於教學的意見,並不停在畢業那天。在畢業後,大學一般都會積極和校友保持聯繫,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從校友取得教學改良的意見:回憶求學過程的觀感、或是反饋過去所學在實際工作中是否適用 — 這樣的意見,在重視工程實務的領域,更顯重要。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劉詩聖教授的經驗中,學校/科系方通常會積極取得學生的反饋,原因有好幾個。首先,保持聯繫,積極聆聽校友意見,是未來募款的基礎。

再者,校友經驗是提升教學架構的重要資訊來源 — 在現實的大環境中,哪些教學過時了,哪門課不必上了…在校生不會知道,或是不一定有立場說。在畢業後,有工作經驗,和教授也沒有利害關係之後,才可能提供可靠而重要的建議。

對於積極推動進步變革的學校主管來說,校友的意見不是壓力,而是助力,他們的意見會成為推動改革的「施力點」。

除了上述的方式與機制之外,還有好幾個面向,可以看出教授在教學上的認真程度。例如在工程、科學類科系,實驗課往往需要不斷調整進步,以因應科學的新發展、工程的新需求。甚至聯邦政府有編列經費,支持學校教授更新、提升實驗課程的。教師做實驗的創新,甚至申請到聯邦經費支持,都是值得肯定的教學成果。

評量,必是為了協助提升

在 CSU 體系的教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自己的教學近況 — 包括教什麼課、學生滿意度、教學創新、獲得補助與獎項… 整理成完整檔案,和系上的同儕報告。系方要了解教師是否在教學上真的有困難,並不是為了懲罰或解僱,而是為了積極協助。

例如常見到外籍教師被學生抱怨口音太重,學生聽不懂,系上可能提供資源去正音課程。如果是課程結構有問題,可能是由較資深的教授擔任指導者,幫助教授經營課程。

有些科系也會辦理以課程設計、教學技巧為主題的經驗分享會、工作坊,讓教學經驗較淺的教師參加。

在 CSU 體系之中,大部分科系都是積極營造正向風氣,促成教授主動追求教學品質提升,而且能夠坦然接受指正,協助彼此克服難關。這樣的風氣和共識,才是維持教學品質的重點。

 

本篇文章,乃是採訪舊金山州立大學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劉詩聖先生後整理所得;特此誌謝。

 

加入好友

(Visited 5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