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個好的科技產品?從心理需求看起

■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提出者Richard M. Ryan和資訊工程的專家合作,結合心理學理論,由Dorian Peters, Rafael A. Calvo和Richard M. Ryan在2018年提出了一個新的人機互動模型: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Thriving in User Experience (METUX)。這個模型提供了使用者經驗工程師一個重要的心理需求架構,在進行產品設計的實務時,也應該將心理需求有關的相關概念放到產品中。

Read more

機器人不懂你的心,但你懂「它」的心嗎?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人類有越來越高的高齡照護與醫藥需求。機器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為了未來的明星科技,它被期待能提供個人協助、社會照顧、認知治療等高齡照護服務。而為了促使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有更好的互動,要讓這些「機器」進入到人類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像人一樣、具有社交互動能力的機器人。

Read more

正念理論也可以應用在擴增實境(AR)的介面設計?

■這個實驗發展出來的「正念導航系統」,關鍵點在於透過選擇權讓使用者具有更多地對於當下環境的參與度,讓他們更能夠將自己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之中,而AR系統的設計,則是要輔助使用者用最小的注意力在導航系統上面,把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投注在真實的環境中。

Read more

雙語使用者比較聰明嗎?

■對於雙語使用者(bilingual)而言,雖然在腦海中有兩種語言,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只能用一種語言。所以在進行語言溝通時,就會經歷一個選擇與抑制的過程,選擇了某一種語言之後,就會抑制掉另外一個語言。有些研究者認為,這種涉及選擇和抑制的能力,可以普及到其他需要注意力或是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的任務。

Read more

忽視伴侶的需求,反而能促進關係滿意度?

■「要求-退縮」模式的概念提出之後,有助於臨床上了解夫妻關係的互動模式。在Ross等人的研究中,進行了兩個實驗,實驗採用觀察法的方式,讓每一對伴侶在攝影機之下互動,再由訓練有素的評分人員為拍攝到的行為進行分類。伴侶們的互動內容則是設計了一連串的討論任務,討論任務包含談論個人目標、金錢管理、生活雜務、時間花用等課題上,這些討論的內容多是屬於問題解決型的題目。

Read more

對抗老年退化!認知訓練遊戲與神經可塑性

■對於一些逐步邁向老年的成人而言,老化所伴隨的種種生理功能、認知能力的退化意味著終有一天將可能無法再自理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目前高齡者最大的恐懼。為了對抗老化的威脅,坊間有許多公司開發了「大腦訓練遊戲」來協助老人對抗大腦老化,甚至宣稱能對抗阿茲海默症。科學家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議題呢?

Read more

「最衰的不是我」——小心落入樂觀偏誤陷阱!

■你認為自己是個安全駕駛,出車禍的機率比別人低嗎?你認為自己工作認真、唸書認真,被炒魷魚或被退學也輪不到你嗎?你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比較不容易染上傳染病或是蛀牙嗎?如果你那麼有自信,可能要小心一點囉!你越是相信自己的努力,就越有可能引發不切實際的樂觀偏誤。

Read more

我們能透過閱讀小說提升社會技能嗎?

■西元前三、四百年,不論是制禮作樂的西周中國,還是戲劇盛行的希臘雅典,哲人們開始探討各種藝術形式對於人心的影響。孔子認為「詩」與「樂」具有教化的效果,可透過文藝來理解這個人世間;亞里斯多德則觀察到「戲劇」作品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認為人們透過「摹仿」,將日常生活「再現」至文藝作品中。這些理論皆指出,透過文學作品,我們能夠學習如何更適當的面對日常生活,並從中學習身而為人的道理。
你相信這些文學理論嗎?現今科學家透過心理學的行為實驗法以及神經科學方法來驗證文學理論。

Read more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儕互動對學習的影響力有多大?

■你相信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嗎?你想過為什麼近年來「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這樣的話題會這麼火紅嗎?不論現在的你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已經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同學都來自哪裡、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呢?回憶那些一起和你在學校學習的同儕們,你為什麼覺得你和他們是「一掛的」?你們的共同點很多還是很少呢?

Read more

可愛到捨不得吃!如何面對美味肉食引發的「認知失調」?

■「解離」是避免內心出現「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一個強而有力的做法。認知失調理論假設人類具有強烈的「認知一致性(cognitive consistency)」的需求,人們希望自己的態度、信仰、行為都能保持統一。所以當我們的行為明顯和內心的態度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會採用一些「替代方案」來自圓其說。因此,儘管我們內心認為應該要愛護動物,不該傷害其他物種,但為了「吃肉」這個行為,不同的人可能採取了不同的藉口來填補認知失調,有些人用營養的觀點,有些人持演化論的立場,有些人則是試著減少自己關心動物的道德意識,有些人用「解離」忽略了肉食其實來自於動物身上的事實。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神經的運作與圖譜〉&〈用眼睛「看」的神經反應——談光學顯微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

■在所有人體方面的研究中,腦科學大概是其中最難研究、瞭解程度也相對不高的一個區塊。而由於腦是由眾多神經元(約1千億顆)所組成,科學家的首要目標便是瞭解了神經元;因此神經元是什麼?它怎麼運作?它該用什麼方式來研究呢?成了科學家們必須先回答的問題。
神經的起源相當混亂,它的發現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500年,一位希臘的哲學家阿爾克邁翁在解剖動物時發現了視神經,而後在西元前100年時又由羅馬哲學家蓋倫提出「腦是思考的中心」,推翻了過去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心是思考的中心),由此奠定了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必要之「痛」?無妄之「痛」?

■「痛」雖然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種感覺,它卻是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重要機制,也是除了血壓、心跳、脈搏、呼吸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身體若是失去痛覺,就很容易受到灼傷、凍傷等等傷害而不自知。然而身體除了這種能夠自我保護的「好的痛」以外,也有因為神經受損,無端痛起來的「壞的痛」,令人不勝其擾。本講次說明造成痛的機制、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策略。

Read more

新生兒腦中與生俱來的數線

■請各位先在腦海中將數字0-9依序排列。
好了嗎?我來猜猜看,你是不是把數字0擺在一條假想水平線的最左端,接著往右依序擺上1、2、3…,最後把9放在這條線的最右端呢?「腦中數線」究竟是先天便具備的,或是後天才發展出來的?出生0-3天的新生兒表示:…等等!該怎麼在這麼小的嬰兒身上進行觀察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