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理論也可以應用在擴增實境(AR)的介面設計?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王冠云

目前,與正念(mindfulness)有關的研究正在年年攀升當中,根據統計,和正念有關的科學論文從西元兩千年以來成長了將近十倍的量。這些經年累月的研究結果指出,正念確實對於健康有正向的影響,而且能夠改善普羅大眾或是各個臨床個案的生活品質。正念的概念協助人們避免掉那些有預設立場的自動化行為(automatic behaviour),因為那些行為並不一定會對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有所幫助。

正念理論有兩個主要理論架構,一個是由Ellen Langer 在1970年代中期所發展的,另一個是Jon Kabat-Zinn 在1970年代晚期發展出來的。這篇文章討論的導航系統之正念理論,隸屬於Ellen Langer的理論架構之下。

●正念理論和科技使用的關係為何?

Langer提出的正念理論的特點在於描述了人們在環境與情境中如何產生新的洞察,而不要仰賴過去經驗產生自動化行為。因為有正念,所以當人們在某件事情上面可以做出選擇以達到目標時,會變得更加投入(engage in)那件事情,如此一來,也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真實的環境中,盡量避免掉其他分散注意力的因子。

Jaewoo Chung 等人的研究注意到傳統的導航系統太過度仰賴視覺注意力,使得人們在注意力的認知容量(cognitive capacity)有限的情況之下,因為過度關注於系統,而無法實際參與到真實的環境中。今日智慧型手機以及平版的蓬勃發展,使得不論駕駛人還是行人,常常使用智慧型手機那樣的一個小螢幕來進行導航,也因此人們過度的當低頭族找路,而忘了抬頭看看真實世界中的路。因此,如何減少注意力分散的情形,以及如何減少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空出更多的認知空間讓人們可以參與進真實環境,應該是科技介面的重要設計方向。

●如何測試不同的設計介面,關鍵點在哪裡?

Chung等人在實驗設計方面,為了凸顯正念理論強調的「在當下產生新的洞察與選擇」這件事情,研究假設更具有選擇權的使用者會更多比例的投入真實環境的探索,而且能認得更多關於真實空間中的資訊。實驗者給予受試者一個參觀的導覽行程,具有選擇權的受試者可以決定自己接下來要往哪裡走,要去看哪個地標;沒有選擇權的受試者則是得照著有選擇權的受試者選過的路線來走。導覽結束之後,實驗者在隨機給予3個方才導覽過的地標,請受試者在走回去那些地標的位置上,當受試者面臨尋找地標的任務時,那些曾擁有選擇權來探索環境的受試者更能夠快速的找到實驗者要求的目的地,路徑長度和困惑程度也比沒有選擇權的受試者還短、小。

另一方面,在實驗進行時,受試者可以拿著一個平板,內有實驗者預先設計好的導航系統,在導航系統的界面設計上,設計了兩種不同的系統,「螢幕導向型」系統讓使用者比對螢幕中的場景和真實世界中的場景,去走他們的探索路線;「投影導向型」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系統,則是在真實世界的場景上,擴增出方向性的箭頭指引,使用者不需經過畫面比對,而是經過方向確認來理解導航路線。在受試者執行尋找地標的任務考驗時,這兩種系統對於使用者注意力的影響並不相同,「螢幕導向型」的系統讓使用者經常分散注意力,花更多的時間反覆的看螢幕,到達目的地所花的時間也比較長,「投影導向型」的擴增實境系統則是讓使用者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在真實的世界中,而且到達目的地所花的時間比較短。

總結來說,以這個實驗發展出來的「正念導航系統」,關鍵點在於透過選擇權讓使用者具有更多地對於當下環境的參與度,讓他們更能夠將自己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之中,而AR系統的設計,則是要輔助使用者用最小的注意力在導航系統上面,把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投注在真實的環境中。如此一來,此科技的介面設計能夠才能夠發揮正念的力量,給予正向的支持。目前多數研究已經顯示正念對於經驗的品質有正向的影響,和正向的情緒、更佳的表現都有正向的相關性。透過科技引發人們的正念行為,是科技更貼近人性的一步,也是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發展趨勢之一吧。

 

參考資料:

  1. Chung, J., Pagnini, F., & Langer, E. Mindful navigation for pedestrians: Improving engagement with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in Society, 45, 29-33. (2016).
  2. Pagnini, F., & Philips, D. Being mindful about mindfulness. The Lancet Psychiatry, 2(4), 288-289. (2015).
(Visited 3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